:::

專題報導

:::
我加的「油」都到哪兒去了~淺談先天性脂肪代謝異常
內容下載:

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 徐瑞聲

 
L小弟是一位健康可愛的寶寶,直到9個月大時,因為懷疑感染症抽血,意外發現抽出來的血呈現乳糜色,讓醫護人員立刻有警覺,進一步檢查後發現,L小弟的三酸甘油脂數值竟然高達7,000 mg/dL(正常值為 150 mg/dL 以內)!醫師懷疑他可能有先天性脂肪代謝異常的問題,於是進行了基因檢測,最終確診為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由於L小弟即使在用藥之下血脂仍控制不佳,因此轉介到臺大醫院,經過醫師、營養師團隊的飲食調整和細心照護,血脂逐漸控制在接近正常的範圍且無須用藥,避免了嚴重的健康問題。他的故事提醒我們,先天性脂肪代謝異常雖然罕見,但仍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讓我們來多認識一下吧!

什麼是脂肪代謝?

屬於三大營養素之一的脂肪,經過消化、運送、吸收的過程,可以拿來燃燒利用產生能量,或是在體內儲存起來提供未來使用,這整個過程被稱為脂肪代謝。當這個過程中有任何一個步驟出錯,造成身體無法順利使用或儲存脂肪,都可以被稱為脂肪代謝異常,如果這個異常變化是與生俱來的,就被稱為先天性脂肪代謝異常,以下我們針對幾個較為常見的先天性脂肪代謝異常疾病分別介紹。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此症是由於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有缺損,使得肝臟無法清除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而引起數值異常上升,於出生時膽固醇即偏高,並隨年紀增長而上升。其導致早期動脈粥狀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心絞痛及心肌梗塞。此外,極高的膽固醇會造成黃色瘤(黃色膽固醇堆積的斑塊)的出現,可能發生在眼瞼周圍、肘部、手部、膝蓋和腳部的肌腱內。此症的治療方式包含生活作息的調整(包含飲食控制、運動等)和必要時的藥物治療,嚴重個案可能會需要進行低密度脂蛋白分離術。


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

乳糜微粒是大型脂蛋白的部分構造,在消化脂肪過程中進入循環系統,一般會在用餐後8~12小時就從血漿中被完全清除。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個案則因為乳糜微粒無法被有效清除,會導致血中極高的三酸甘油脂而使得血液看起來呈現乳白色。臨床上會出現腹痛、反覆發生急性胰臟炎、黃色瘤、肝脾腫大等。如同一開始介紹的L小弟在9個月大被診斷,約1/4的個案在一歲前出現症狀,且大多數的人在10歲前發病。由於現行的降血脂藥對治療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效果不佳,主要還是以飲食控制為主。


先天性全身脂質營養不良症

人體的脂肪組織通常位在皮下或內臟器官周圍,除了可以儲存能量外,亦做為內臟器官受外力震盪時的緩衝介質。先天性全身脂質營養不良症患者因缺乏脂肪組織,脂質轉而儲存於心臟、肝臟、肌肉等其他部位,引發各器官系統的病變。此外,亦會引起其他代謝問題,包含高血糖(可能進展為糖尿病)、高三酸甘油脂等。其治療方式包含飲食控制、藥物治療、以及復健治療,其中瘦體素治療已被證實可改善此疾病個案的代謝症狀。


脂肪酸氧化作用缺陷

脂肪在代謝的過程中需要許多酵素的幫忙才能轉化成能量,但當某個酵素缺失而造成脂肪無法代謝成能量時,一方面會使人因為缺乏能量而引起嗜睡、低血糖等,還可能因為這些不正常的代謝中間物囤積在心臟、肝臟、肌肉等造成傷害。如今這一類疾病大多可以藉由新生兒篩檢早期發現並早期治療,避免嚴重發病。治療方式會根據不同疾病有不同處置,其中包含避免長時間禁食、控制脂肪攝取量、適量補充中鏈脂肪酸等。


先天性脂肪代謝異常雖然是一群相當複雜且困難的疾病,若能及早發現並及早治療,是可以維持一個相對正常的生活。以下是幾個重點提醒:
  • 具家族病史者,應檢測血脂,並至遺傳科醫師門診接受家族遺傳諮詢及考慮進行基因檢測。
  • 如沒有家族病史且不具特定風險因子者,男性建議35歲以上、女性則從45歲開始定期追蹤血脂。
  • 血脂異常或反覆胰臟炎,應儘早就醫以進行妥善治療。
  • 所有新生兒都應在出生48小時進行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

如您或您的家人有相關症狀,請及時就醫,切勿忽視身體的警訊,以守護健康。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