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部主治醫師 賴祐平 |
||||
健康檢查主要的核心目標應該是經由檢查確認身心處在良好狀態,如果身體真的有變化狀況,也希望能夠診斷在未病之先,就是學術上的臨床前期,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確保長期健康的水準。最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是糖尿病,較早年代病患常常出現體重減輕、多尿口渴等典型症狀,確診糖尿病才開始治療;但是最近的病患多是藉由健檢早期發現異常數據,並及早介入生活習慣調整、藥物治療,這兩種狀況出現併發症與預後有顯著差異。因此健康檢查觀念已經為民眾廣泛接受。但是隨著健康意識抬頭,一般民眾會問的問題漸漸成為,我的健康檢查項目夠完整嗎?是不是健康檢查項目越多越好、費用越高越好?答案其實是適當的檢查項目最有效率。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早期肺腺癌的篩檢,目前利用低輻射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在考量檢出效率、費用支出與人體輻射承受之下是最適當的工具。而曾經一度做為篩檢工具的全身正子掃描,目前臨床則主要用於癌症轉移與否的評估。 在一般民眾廣泛接受健康檢查的觀念下,難免還是有些人會擔心健檢數據無異常真的無異常、沒有問題嗎? 我們必須強調真正的【健康】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是指身體、心理與社會各方面的良好狀狀態,所以要完全依賴醫療設備檢驗評估數據來確認健康是不容易的事實。目前的健康檢查確實主要針對身體健康進行設計,特別是篩檢無症狀或症狀並不明顯的慢性疾病與惡性疾病,在適當選擇下的健檢項目數據顯示無異常,應該就不容易有重大病變存在,當然這要排除急性病變與感染性疾病,例如急性白血病等。但是有些潛伏狀況可能存在卻不容易檢查出來,例如下列幾個面向: 心理與社會適應問題 例如憂鬱症、恐慌與焦慮—看到健檢報告都沒有毛病,但總是會有些民眾還是覺得自己完全提不起精神,明明很累卻又睡不著,本來很喜歡的事物現在反而覺得乏味。這樣真的要考慮心理憂鬱的問題,健檢的設備檢測是無法釐清這種狀況,但是健康檢查的內容說明書會附帶少許的問題,當作是初步的心情篩檢評量表的方式,協助受檢者與健康管理中心發覺潛在心理與社會適應問題。
慢性組織流失相關問題
結論 就是因為心理與社會適應問題與慢性組織流失的問題,可能導致嚴重不利於健康的後果,卻又不是能夠利用基礎健康檢查容易揭露的變化,所以民眾更值得在健檢檢查數據無異常,卻又自覺不怎麼健康的時候,再深入探討健檢提供的自我評量問卷、身體組成數據的變化,反視自我生活功能的變化,或許有機會發覺潛在問題並解決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