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導

:::
健檢數據無異常真的無異常?
內容下載:

內科部主治醫師 賴祐平

 

健康檢查主要的核心目標應該是經由檢查確認身心處在良好狀態,如果身體真的有變化狀況,也希望能夠診斷在未病之先,就是學術上的臨床前期,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確保長期健康的水準。最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是糖尿病,較早年代病患常常出現體重減輕、多尿口渴等典型症狀,確診糖尿病才開始治療;但是最近的病患多是藉由健檢早期發現異常數據,並及早介入生活習慣調整、藥物治療,這兩種狀況出現併發症與預後有顯著差異。因此健康檢查觀念已經為民眾廣泛接受。但是隨著健康意識抬頭,一般民眾會問的問題漸漸成為,我的健康檢查項目夠完整嗎?是不是健康檢查項目越多越好、費用越高越好?答案其實是適當的檢查項目最有效率。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早期肺腺癌的篩檢,目前利用低輻射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在考量檢出效率、費用支出與人體輻射承受之下是最適當的工具。而曾經一度做為篩檢工具的全身正子掃描,目前臨床則主要用於癌症轉移與否的評估。

在一般民眾廣泛接受健康檢查的觀念下,難免還是有些人會擔心健檢數據無異常真的無異常、沒有問題嗎?

我們必須強調真正的【健康】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是指身體、心理與社會各方面的良好狀狀態,所以要完全依賴醫療設備檢驗評估數據來確認健康是不容易的事實。目前的健康檢查確實主要針對身體健康進行設計,特別是篩檢無症狀或症狀並不明顯的慢性疾病與惡性疾病,在適當選擇下的健檢項目數據顯示無異常,應該就不容易有重大病變存在,當然這要排除急性病變與感染性疾病,例如急性白血病等。但是有些潛伏狀況可能存在卻不容易檢查出來,例如下列幾個面向:


心理與社會適應問題

例如憂鬱症、恐慌與焦慮—看到健檢報告都沒有毛病,但總是會有些民眾還是覺得自己完全提不起精神,明明很累卻又睡不著,本來很喜歡的事物現在反而覺得乏味。這樣真的要考慮心理憂鬱的問題,健檢的設備檢測是無法釐清這種狀況,但是健康檢查的內容說明書會附帶少許的問題,當作是初步的心情篩檢評量表的方式,協助受檢者與健康管理中心發覺潛在心理與社會適應問題。
舉例:若你勾選的項目在五項以下,代表你的健康狀態出現問題囉!

  • 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的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 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而不挑剔
  • 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 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變化
  • 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 體重適當,體態勻稱,頭、臂、臀比例協調
  • 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 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齒齦顏色正常,無出血
  • 頭髮具光澤,無頭屑
  • 肌肉、皮膚具彈性,走路輕鬆

慢性組織流失相關問題

  1. 例如骨質疏鬆--健檢數據報告沒出現紅字,沒有異常現象,但是卻發現身高變矮了,甚至翻看歷年的身高數字確實逐漸變少。在醫學上身高隨年齡下降最常來自於脊椎的椎間盤高度減少,人類的椎間盤是每一塊脊椎骨之間的軟骨組織做為緩衝墊片,隨著時間變化,椎間盤的含水量會遞減造成椎間盤厚度變小,人類的二十多個椎間盤厚度減少就會呈現出身高變矮。如果合併出現莫名的腰酸背痛無法久站症狀,可能就不只是椎間盤老化,還要考慮長期骨質流失減少,若無法有效控制最後會演變成骨質疏鬆。
    要釐清這問題,最直接的作為就是接受骨質密度特定,或者是選擇更全面性的骨質健檢套餐,評估整體狀況進而正確的調整改善骨質流失減少的程度。
  2. 例如肌少症--健檢報告的內容至少會涵蓋身高、體重與身體質量指標(BMI, Body Mass Index, 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一般民眾查閱健檢報告看到身高、體重沒什麼改變很快就會略過,實際上詳盡一點的健檢報告還會有身體組成分析數據,如果發現肌肉質量偏少或是逐年下降,這可能源自於蛋白質攝取不足、營養不均衡與長期缺乏運動,如果日常生活上沒有出現不方便,沒有臨床上表現,就會被忽略,但是等到出現瓶罐蓋子轉不開、濕毛巾擰不乾、或是經常摔跤步態不穩行動遲緩的情形,可能肌少症已悄然上身了。與骨質問題相比,肌少症的檢出不只要依靠操作體能檢測與設備測定,其實還要有對身體操作機能改變的警覺。
    依據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在2019年提出之定義,肌少症的診斷分為三大面向:肌肉力量、體能表現和肌肉質量。
    • 肌肉力量:以慣用手透過握力器測量作握力測量,男性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則表示肌力不足。
    • 體能表現:以走路速度為參考,若於6公尺內行走速度小於每秒1公尺、或是五次起立坐下花費時間超過12秒,就表示體能表現差。
    • 肌肉質量:以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來評估身體肌肉量,四肢骨骼肌肉質量除以身高的平方,四肢骨骼肌肉以雙能量掃描儀測量肌肉量,男性小於每平方公尺7公斤、女性小於每平方公尺5.4公斤;或以生物電阻抗分析測量,男性小於每平方公尺7公斤、女性小於每平方公尺5.7公斤,表示肌肉質量下降。
  3. 在一般無法準確測量肌力或肌肉質量的情況下,也可先以小腿腿圍作為初步的測量依據:若男性小於34公分或女性小於33公分;也有測量上臂臂圍的模式,可見肌少症的評估共識還有待建立,但不論如何,覺得肌肉減少就建議與醫師討論。肌少症是常見衝擊高齡人口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會造成老年人跌倒頻率增加、生活功能及基礎代謝率下降、骨質疏鬆等,這些原因讓老人不敢活動,更進一步造成血鈣增加、泌尿道感染機會提升、肺活量下降等相應變化,最後增加死亡的風險。目前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用來治療或預防肌少症,最適當的處理方式為認知疾病的風險,並及早補充足夠的營養和恰當的運動訓練。

結論

就是因為心理與社會適應問題與慢性組織流失的問題,可能導致嚴重不利於健康的後果,卻又不是能夠利用基礎健康檢查容易揭露的變化,所以民眾更值得在健檢檢查數據無異常,卻又自覺不怎麼健康的時候,再深入探討健檢提供的自我評量問卷、身體組成數據的變化,反視自我生活功能的變化,或許有機會發覺潛在問題並解決問題。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