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導

:::
長輩是失智了,不是難相處!
內容下載:

新竹台大分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廖偉翔

 

76歲的H先生由兒女陪同來門診就醫,態度客氣,彬彬有禮。老先生認為自己是因為年紀大了,家人不放心,才一定要來醫院做個身體檢查。接著詢問女兒,才發現大概半年多前開始,病人逐漸懷疑太太跟自己的多年老友有外遇,找不到東西的時候也懷疑鄰居手腳不乾淨,因此近幾個月來與H先生爭執越來越頻繁。因為相處日漸困難,家人決定詢問精神科醫師是否可以安排家族治療。精神科醫師評估後,發現H先生的變化應該是由失智症所引起,因此安排了一系列的檢查、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以及失智症照護資源的引介。自此之後,H先生一家人也更了解如何與逐漸退化的父親相處。
隨著全球人口逐漸高齡化,失智症成為重要的健康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60歲以上的人口中,有約15%的人受心理健康問題困擾,全球已有超過5,500萬人罹患失智症。這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對其家庭與社會也帶來巨大衝擊。臺灣自2018年起進入高齡社會,預計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0%。因此,如何預防與照護失智症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重大課題。

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是一群由大腦病變引發的症狀組合,影響患者的記憶、思考、行為及日常生活能力。早期患者可能僅表現輕微記憶問題,但隨著時間推移,認知功能會逐步退化,最終失去自主生活能力。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約占60%至70%,其主要症狀包括短期記憶減退、無法處理複雜問題,隨病情進展還會出現語言障礙和方向感喪失。其他常見的失智症還包括血管性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和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這些疾病除了損害認知功能,常伴隨精神症狀,如幻覺、妄想和憂鬱等。


失智症的症狀與影響

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與認知功能退化,還可能出現精神行為症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例如妄想、幻覺、焦慮、憂鬱、激躁和攻擊行為等,這些症狀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也給照顧者帶來極大壓力。約有70%至90%的失智症患者會出現至少一項行為或情緒症狀,這些問題往往使家庭照護更加困難。舉例來說,患者可能因環境感到陌生或誤解他人行為而緊張,甚至表現出攻擊性行為。隨著疾病進展,患者的日常功能進一步下降,無法獨立購物、交通、就醫或處理財務問題。


這些變化不僅影響患者,也對照顧者造成巨大的情感和身體壓力。失智症的長期照護常需家屬全心投入,而家屬若不了解病情或無法應對行為變化,可能導致壓力累積,進而引發家庭矛盾和支持系統的崩潰。因此,如何有效處理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並提供照顧者充分的支持,是減輕照護負擔的首要課題。


失智症的照護挑戰與對策

失智症照護不僅需滿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還需應對其情緒波動和行為問題。建議照顧者嘗試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並以同理心處理需求,避免責備或強行糾正行為。善用政府和社會提供的資源也至關重要,如老人日間照護、喘息服務和長期照護機構等,這些服務可以為家庭提供必要幫助,讓照顧者獲得喘息機會並提升照護品質。除了門診服務,本院亦有失智共同照護中心(02-23123456 #267570)可供諮詢。

面對精神行為症狀,非藥物治療是首先應考慮的方式。透過簡化環境、固定生活規律、提供安全感,能有效減少患者的焦慮與混亂。同時,根據患者的喜好安排活動,適當進行體能訓練或感官刺激,也能減緩認知功能的退化。懷舊療法(Reminiscence Therapy)透過回憶過去經歷,能穩定患者情緒並改善行為表現。

然而,當精神行為症狀過於嚴重時,藥物治療可能成為必要選擇。但使用精神藥物需非常謹慎,特別是抗精神病藥物,因為需權衡必要性及副作用等通盤考量。因此,需徵詢醫師,根據患者的個別需求調整藥物劑量,以確保治療安全有效。


預防失智症的關鍵:早期診斷與生活習慣的養成

儘管大多數失智症屬於不可逆的退化性疾病,但早期診斷與介入仍能顯著延緩病情惡化,提高患者生活品質。建議家屬應密切觀察長輩的日常表現,及早識別失智症的徵兆,如記憶減退、無法處理複雜問題、方向感喪失等。一旦出現這些跡象,應儘早就醫進行評估,以確認是否罹患失智症。此外,及早就醫亦可協助鑑別診斷,因精神行為症狀仍須考量及排除譫妄等可能的診斷。早期診斷不僅能釐清病情,還可為患者和家庭爭取更多時間來調整生活,安排適當的照護計畫。
在預防方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降低失智症風險至關重要。研究顯示,規律運動、保持社交參與、健康飲食及維持心血管健康,都是有效的預防措施。中年階段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這些習慣將直接影響晚年的健康狀況。同時,研究指出,持續進行腦部刺激活動,如閱讀、學習新技能或參加益智遊戲,也能有效減緩認知功能退化。保持積極的人際關係與社會互動有助於提升大腦功能,減少孤立感與憂鬱情緒,從而進一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結論

隨著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的照護需求將大幅增加,不僅對患者本身,也對其家庭和社會構成重大挑戰。透過提升對失智症的認識,及早進行預防和診斷,並以非藥物及藥物治療的雙管齊下,患者能獲得更完善的照護。對於照顧者而言,理解如何應對精神行為症狀,善用社會資源,更能有效減輕照顧負擔,提高生活品質。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