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花絮

:::
AI時代親子關係
內容下載:

社會工作室社工師 張如杏

 
 

隨著臺北國際電腦展於今年年中登場,AI(人工智慧)產業百花齊放,九位知名的AI產業領袖擔任主題演講主講人,感謝臺灣在AI發展過程的貢獻,一時間讓大家注意到,過去30年3C產品已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根據兒福聯盟「2012年兒童使用3C產品現況調查報告」結果發現,兒童擁有3C產品的比率高且使用時間長,而一般家庭中擁有3C產品的普及率已經高達九成八(97.9%),其中近兩成(18%)的孩子已經擁有專屬於自己的3C產品、而且有三成以上的孩子每天使用時間超過一小時,孩子的童年逐漸「數位化」也出現了四大危機,包括「3C低齡化」:有三成二(32.2%)的孩子在2歲以前開始接觸3C產品,出現「數位寶寶現象」;「3C保母化」:六成(60.6%)的家長曾經用3C產品當作安撫小孩的工具,以家長最常讓孩子使用3C產品的場合/餐廳(35.1%)為例,就是希望安撫不耐久坐的孩子;「3C沉迷化」:調查發現,有使用3C產品的孩子中,逾六成(63.1%)曾在不能使用3C產品時吵鬧不休、七成(70.1%)的孩子曾趁大人不注意時拿3C產品來玩、逾九成(92.8%)的孩子曾主動跟大人要3C產品來玩,在家長無心的助長下,小孩愈來愈沉迷3C產品,反倒成了家長的頭痛來源;「親職空窗化」:近七成(68.5%)家長未全程陪伴孩子使用3C產品,無法掌握了解孩子的網路世界。進一步了解家長對於孩子使用3C產品的態度和行為,逾五成(52.6%)認為孩子至少要6歲以上才可以,然而卻有近七成(67.7%)的孩子在6歲前,就開始使用3C產品了;三成七(36.8%)的家長很少規範使用時間,四成五(45.1%)很少規範孩子可以玩哪些3C產品遊戲,也令人憂心;除此之外,有四成五(45.5%)的家長每天跟孩子聊天不到1小時,還不到孩子每天使用3C產品的平均時間(54分鐘),而且家長自己在非工作時間使用3C產品更高達2小時(125分鐘),是孩子的兩倍,也明顯比親子互動聊天的平均時間(74分鐘)還長,3C已逐漸影響親子相處的質與量。


依據國民健康署委託臺大團隊於2017年執行之「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從幼兒園的幼童到高中生都有使用3C產品的習慣,且隨著年齡增長,使用3C產品比率越高,以手機使用率來說,平日放學後幼兒園幼童為44.9%,而高中生為60.9 %。


2020年全球因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封城、限制大規模的移動,上班上課、會議改以視訊方式取代,3C產品有著更加正當的理由占據各年齡層人口的生活,然而使用3C產品衍伸身心健康議題、家庭衝突、職場表現等,兒童青少年因為網路成癮造成的親子衝突、荒廢學業、情緒、睡眠受影響;或是觀看不良影片學習模仿,甚至被詐騙集團所利用等情形更為嚴重。謹慎使用3C產品提升生活品質對所有人都很重要。


許多研究都提醒:儘量延後兒童開始使用3C產品的年齡,讓親子實際互動取代3C,事先約定使用時間、範圍,儘量由家長陪伴說明使用原則,教導兒童區辨網路上的資訊及網路交友議題,學習使用3C的規則與倫理。避免長時間使用網路造成兒童身心的影響。


3C產品已經發展至AI功能,未來人類的生活從出生到墳墓都可能會碰觸AI領域,特別是人口老化後年輕人力缺乏,AI將會是人類重要助手。年輕一代的生活與3C密不可分,與其禁止或放任兒童使用3C,不如盡早教導兒童學習正確使用新興科技,讓3C成為親子互動媒介,家人共同分享資訊。


參考資料

  1. 國健署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405&pid=8776
  2. 兒福聯盟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news_detail/346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