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部醫事檢驗師 洪子淳 |
||||||
「癌症」即惡性腫瘤,已經蟬聯臺灣10大死因之首超過40年了,平均每10分鐘就有一人癌逝。值得安慰的是,面對這個人人聞之色變的對手,已有越來越多的癌症能找到相對應的藥物來對抗癌細胞的基因突變。當越瞭解對手,我們就更能對症下藥,也就是我們目前耳熟能詳的精準治療或是標靶治療。 基因檢測的重要性是什麼? 當一個或多個與癌症相關的基因發生不正常突變時,便可能會使細胞不正常增殖,產生癌症。基因突變可能是遺傳來的,也可能是後天才產生的。針對有癌症家族史,基因檢測可釐清是否帶有家族遺傳性癌症基因變異,若有攜帶基因變異,容易引起早發型或多發性癌症,可及早進行癌症預防措施和家族遺傳諮詢,提高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此外,基因檢測也可以提供醫師治療的方向,就像輸血前要知道血型,而治療前要了解自己的癌症帶有什麼基因突變,更能對症下藥。 當身體有癌細胞出現時,腫瘤細胞死亡或代謝釋放到血液中的游離DNA片段則稱為腫瘤游離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我們也能藉由抽血監控腫瘤變化及治療的後續追蹤,協助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額外的臨床治療。
什麼是次世代定序? 次世代定序又稱為大量平行定序,原理就是將DNA切成小片段後,同時進行大量的短片段擴增及定序,最後再由電腦運算將龐大的資料拼湊成報告。一個人大約有2.1 萬個基因,其中約400個基因與癌症高度相關。而次世代定序則像是撒大網,能一次分析大量基因、且速度快、敏感性與專一性高,為醫師提供更完整的報告以及用藥處方方向,因此成為現階段癌症基因檢驗的趨勢。 如何選擇傳統基因檢驗或是使用次世代定序? 首先要了解癌症種類,須檢測多少基因、哪些基因。由於每種癌症容易發生的基因突變不同,且單基因檢驗費用較便宜,所以有時單基因檢測已足夠。如早期肺腺癌約50~60%有EGFR基因突變,而其他ALK、ROS 1及BRAF所占比率都小於5%,所以會建議先從EGFR檢測做起。若為Wild type(野生型)再考慮更進一步的次世代定序檢測。 通常醫師會建議使用次世代定序進行多基因檢測,其原因歸納如下:
臺大醫院與健保在次世代定序扮演什麼角色 健保自2024年5月1日起為19大類癌症提供三種NGS定額給付方案,各癌別終生給付一次,以減少病友的負擔(詳見衛福部健保署官方網站)。臺大醫院不僅已建立各項NGS健保醫令、亦已符合給付醫院之資格且順利提出醫療費用申報、並成立分子腫瘤委員會(Molecular tumor board),為癌友提供更優質而完善的服務。
針對不同癌別健保有列出給付條件。如非小細胞肺癌應先執行EGFR為陰性才能申報,針對此類情況,本院也提供先自費檢測再依檢驗結果符合哪些給付進行退費,為病友爭取即早獲得治療及健保費用申報的權利。另外也積極參與健保相關會議,提供臨床需求之建議以及透過不斷評選及協商,篩選出優質且價格合理的廠商,希望能提供病友友善的醫療環境及精準的報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