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王小姐您好!今天為什麼來看我的門診?」 腹壁是由很多層肌肉相接形成的,交接的地方比較弱,若有腹膜膨出,就是腹壁疝氣(ventral hernia)。若是腹膜膨出的地方是之前手術的部位,就叫腹壁切口疝氣(ventral incisional hernia)。中線切口疝氣比其他部位更常見,典型的表現是切口部位出現隆起,請病人咳嗽時會更明顯。有的很明顯,具有疝氣所有成分--筋膜缺損、疝氣囊和內容物;有的只是腹壁較弱,囊較淺,內容物偶爾凸出。前者造成嵌頓、阻塞或絞窄的風險較高。 造成切口疝氣的原因很多,例如手術後傷口感染、手術後過度或過早的體力活動、體重增加相當多、或在傷口完全癒合之前常常增加腹壓(如咳嗽、便祕)。切口疝氣最可能在術後三到六個月內發生,但也可能隨時發生。詳細的病史詢問及身體檢查應可做診斷,可以用超音波、MRI、CT或其他影像檢查筋膜缺損的大小及實際位置,檢視膨出物是腸子或網膜,有無嵌頓,以利後續的治療計畫討論。 腹壁切口疝氣治療方法會根據多種因素來決定,例如病人整體健康狀況、解剖結構、疝氣的範圍和位置以及未來身體活動的需求。保守治療的方法就是把膨出物推回去再外部加壓(綁束腹帶或穿緊身加壓衣褲),症狀輕微或不想手術的病人可以選擇此法。手術主要目的是修補筋膜缺損,讓身體的中軸恢復正常,避免腸嵌頓、阻塞。手術的治療方式可分為傳統的切口疝氣修補手術及微創切口疝氣修補手術。: 傳統的切口疝氣修補手術 外科醫師在疝氣上方的腹部切開一個切口,將任何突出的腸子推回腹部並修復筋膜的缺損。筋膜的缺損小於1~2公分時,可以直接縫起來。缺損太大時,需要打斷腹直肌的筋膜或兩側腹壁肌肉連接腹直肌的筋膜才關得起來,這時就需要以人工網膜加強。人工網膜因放置位置不同,可以分為最外層筋膜上(onlay)、肌肉及下層筋膜間(sublay)、筋膜缺損之間(inlay)、腹膜內(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 repair, IPOM),各有優缺點,需要因病況來決定。 微創切口疝氣修補手術 外科醫師在腹部做幾個小切口,以腹腔鏡或機器人輔助修補疝氣,有的是會進入腹腔,有的是在腹膜外修補,置入人工網膜補強。這個方法通常不會去處理疝氣膨出所撐開的薄薄多餘的皮膚,較難顧及美觀的問題。目前腹腔鏡手術健保有給付,但機器人輔助手術需自費。 混合式切口疝氣修補手術 就是結合前面兩種方法,將好處最大化,可以修掉多餘的皮膚,又可以不用開太大的傷口。然而,外科醫師學習的門檻就會變高。本院常使用的方法是Mini- or Less-open Sublay Operation(MILOS),就是在切口疝氣上方開一個2~5公分的傷口,把疝氣囊撥離到筋膜缺損處,再放置特殊腹腔鏡裝置,撥出肌肉及下層筋膜間的空間,再把筋膜缺損縫起來,放入人工網膜,再將前層的筋膜縫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