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專欄

:::
臍肉芽腫簡介
臍帶脫落後的小麻煩
內容下載:
 

臍帶在胎兒時期是非常重要的構造,由兩條臍動脈、一條臍靜脈走在果凍樣的保護組織中,外面再包覆胎膜所形成,供給胎兒在母體子宮中一切所需的養分及氧氣,也移除代謝廢物及二氧化碳。當新生兒出生後則功成身退,醫師會在中斷臍帶血流後執行斷臍,新生兒從此開始靠自己呼吸及獲取養分,仍附著在肚臍上的一小段臍帶會逐漸乾燥後脫落,在臍帶未脫落前到剛脫落後仍有少許分泌物的這一段時間,通常會進行臍帶清潔及護理,因此寶寶出院前爸媽要學習如何執行臍帶護理,每日清潔並保持乾燥,一般臍帶乾燥脫落的時間大約在出生後一到三周。

臍肉芽腫的形成

臍肉芽腫主要來自其根部存在的肉芽組織,具有微血管和纖維母細胞等組織,在臍帶乾燥脫落後若有殘存的肉芽組織就可能會形成臍肉芽腫。臍肉芽腫是新生兒肚臍有分泌物或是小腫塊,通常大小在一公分以下,看起來像是一個潮濕、粉紅到紅色的突起,可能會有少許黃色到咖啡色,或帶有一點血絲的組織液滲出,多數的臍肉芽腫在持續肚臍護理照顧下會逐漸乾燥,附近的正常皮膚組織收縮癒合成正常肚臍的皮膚組織。

臍肉芽腫會自行消失或需治療

因為大多數臍肉芽腫會自行乾燥消失,所以只需要進行一般的臍帶護理,每日觀察是否有染感或是其他異常表現即可,對於比較大或是持續數日以上未自行縮小乾燥的臍肉芽腫,因為可能會增加局部感染風險,所以就會考慮進行治療。臍肉芽腫治療目的就是要去除肉芽組織來促進附近表皮組織的收縮和癒合,可以選擇的治療方式眾多,例如:使用硝酸銀、硫酸銅等鹽類局部燒灼治療,或外科綁線、冷凍燒灼或是電燒等,都是可以考慮的治療方式,不同國家地區的醫師也會考量臍肉芽腫大小來選擇可取得或是熟悉的方式作處理。硝酸銀燒灼治療是臺灣處理臍肉芽腫常見的治療方式,此方式能有效減少肉芽組織,促進皮膚組織的收縮與癒合。新生兒的臍帶以及臍肉芽腫均沒有神經支配,所以治療上通常並不會讓嬰兒疼痛或感到不適。治療完成後可以持續進行肚臍護理,直到肉芽腫逐漸被表皮組織取代而沒有分泌物為止。

臍肉芽腫的觀察

臍肉芽腫的觀察除了每日肚臍護理保持乾燥外,也需要觀察是否有肚臍感染的症狀,例如:周邊皮膚紅腫、變熱、變硬、異味或是分泌物明顯增加等狀況,肚臍如果有感染症狀需要即刻就醫確認是否有發生肚臍炎。醫師除了會評估臍肉芽腫需不需要治療外,也會判斷是否有異常多的分泌物、分泌物是否呈現腸液或是尿液樣,是否可能有瘻管等異常狀況,這些表現有可能是罕見的肚臍結構異常,如:臍尿管遺跡或臍腸系膜管遺跡所形成的息肉或是瘻管,臨床上並不容易區分,幸好都是相當少見的狀況。

結論

整體來說,臍肉芽腫在一個月內的新生兒並不少見,而絕大多數都是良性的狀況且預後良好,只需要進行一般的肚臍護理,觀察是否有異常的表現即可,若有異常的表現或是持續存在的臍肉芽腫,可以請小兒科或是小兒外科醫師診斷並評估是否需要治療。



小兒部主治醫師 黃信中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