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導

:::
淺談胰臟癌治療–「積極面對」是唯一解方
內容下載:
 

胰臟癌並非常見疾病,民眾平時也很少接觸到相關的知識或是新聞,沒有透過專業醫療人員了解該疾病,罹病之後又道聽塗說,追求偏方,延誤病情,甚至放棄就醫。即使有「癌王」之稱,卻也非無治癒的可能性。早期胰臟癌的確往往不具症狀,要早期發現有相當困難度。等到明顯症狀出現時,大部分已進展到無法根治的階段。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痛、背痛、腹瀉、尿液及眼睛變深黃色、糞便顏色變淺,血糖控制不穩定等等現象,都有可能出現,但因為不具疾病特異性,病患不易警覺而延誤就醫時機。

晚期(或復發)胰臟癌治療原則1 – 耐受度是最重要關鍵

胰臟癌的治療就像是場馬拉松,在與病魔和時間賽跑時,你會選擇跑得快,抑或是希望跑得遠?所謂跑得快,比喻的是藥物治療的成效高,專業術語稱作「腫瘤反應率」,也就是腫瘤縮小到一定比例(通常指直徑減少≥30%)的機會有多大;而所謂跑得遠,比喻的是治療後預期生命的時間剩多久。用賽跑的觀念來思考,哪樣的跑者會是最後的勝出者?既跑得快又跑得遠,也就是耐力最好的選手。但實際上,頂尖的跑者,卻是鳳毛麟角。想跑得快,操之過急,就容易跌倒,一跌倒,可能就落後一大段,全身摔得傷痕累累,遑論跑得多遠了。在胰臟癌治療上也是一樣的概念,患者體力耐力大多差強人意,65歲以上的長者更是占了一半,慢性病不只一兩種,又常常伴隨營養不良以及肌少症,假如一開始就併用越多藥物(通常是指化療藥物),雖然腫瘤縮小的機會較大(指反應率較高),但是藥物一多,副作用就會多,而且不同藥物還往往有類似的副作用,例如血球低下、免疫力下降、口腔黏膜受損、腹瀉、噁心、嘔吐等等,這些化療藥物的共通副作用累加在一起,沒有夠強的耐受度,怎能撐過一次又一次的治療,從此成為急診常客。

因此,最重要的初始關鍵,就是根據當時的身體狀況,選擇最適合的治療藥物種類及強度,這需要有經驗的醫師專業評估才有辦法,開始治療之後依據後續的病情變化以及副作用,時時調整藥物種類及劑量。沒人會預期自己得到胰臟癌,也當然不會先練好體力耐力才來,要能讓醫師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治療空間,需要的是患者及家屬的強力配合,才能讓耐受度及體力流失不要太快。患者常常問醫師自己還能做什麼努力,其實不用想得太複雜,一樣回到競賽選手的思維:正常的作息、適度的肌耐力活動、合適的食物熱量及營養組成、正念,以上皆要逐步累積並持續。想想自己過去常常耍廢不運動,吃完飯坐在客廳吹冷氣看電視的日子,體力衰退如何之快吧。而家人的陪伴、關心及緊盯,也是患者是否能堅持下去的重要關鍵:定期量體重、測血糖、吃藥、量體溫,該來醫院就醫就要來,不要在家硬撐,這不就是展現自己及家人積極配合醫師治療的最佳證明嗎?

晚期(或復發)胰臟癌治療原則2 – 非正規醫療需多加討論

這裡所指的「非正規醫療」,指的是非針對該期別或是病情的全世界所公認的標準治療方式,非診療指引建議的治療方式;中草藥物或是偏方及健康食品等輔助/替代療法則非本部分討論範圍。以手術切除為例,如果是早期胰臟癌一開始就接受切除手術,算是標準治療,但如果是晚期或是轉移性胰臟癌,未經過化學治療而一開始就接受腫瘤切除(包含原發部位及轉移),就不算是正規醫療。千萬不要以為醫師沒有一開始幫你切除腫瘤,就不叫積極治療,也不是你硬要逼醫師或是有醫師願意幫你切除不應該切除的腫瘤,就叫做積極面對,這是完全不懂胰臟癌治療的人才會做的事。

正規醫療是經過多年的臨床驗證,甚至是需要經過大規模臨床試驗,證明其有效性以及風險後,才會成為世界所認可的標準治療,也會有診療指引或是共識可供專業醫師參考。以化學治療為例,目前健保所給付的胰臟癌化療藥物,只要按照其所規定期別狀況給予治療,屬正規治療。以標靶及免疫治療為例,除了需要經過基因檢測作為重要參考依據之外(目前需要自費),並非每一種標靶及免疫治療都算是正規治療,目前也都沒有健保給付,這部分就需要參考臨床試驗結果及各國規定,配合醫師詳細討論;以細胞治療為例,部分種類(並非全部)細胞治療是符合國家公告的管理辦法,在合格場所實施,且需要自費(各家醫院收費不同),雖然合乎法律,但也不能算是這裡所謂的正規治療,要考慮使用時,需要與醫師討論後,考量利弊得失再做決定。

「積極面對」這四個字,只是一個原則,說得容易,但做起來也非難事,端看患者及家屬的決心而已。看似做得多、無頭蒼蠅、亂槍打鳥、病急亂投醫、不找專業人員討論,並不算是積極面對。儘管大多數的胰臟癌預後不佳,但是遵從醫囑,配合回醫院檢查與治療,積極處理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之外,也要兼顧家庭生活,與身邊的親人朋友溝通,多多互動,方能讓病患獲得最大的好處。



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 楊士弘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