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營養是將各種營養成分以靜脈注射的方式注入血液循環中,維持身體所需熱量及養分,主要目的是維持或改善無法由腸道獲取足量之病人的營養及代謝。當腸胃道無法使用的時間超過五至七天以上,應考慮給予靜脈營養。靜脈營養可分為周邊靜脈營養(peripheral parental nutrition, PPN)及全靜脈營養(total parental nutrition, TPN)。前者屬於短期的營養支持,營養液的滲透壓較低,由周邊的靜脈給予即可;後者則針對需長期依賴靜脈營養的病人,其營養液的濃度較高,須經由中央靜脈導管輸注。當無法接受腸道營養超過七天以上、中重度營養不良、器官衰竭或其他需限制水分的情況,則應使用全靜脈營養。 全靜脈營養的輸液途徑及使用: 因全靜脈營養溶液是高濃度的輸液,須經由較大且血流快速的血管給予才能快速稀釋,降低血管刺激,避免發生血栓靜脈炎。因此,病人須放置中央靜脈導管。常見的管路如希克曼導管(Hickman catheter)、周邊置入中央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皮下植入中央靜脈導管(port-A)等。臨床上會依據病人狀況,經醫師評估後放置,盡量以單一管路為原則。全靜脈營養在使用上是由醫師根據病人的疾病程度及體重預估所需總熱量,並依臨床狀況調整各營養素比例,開立相對應的處方,再由醫院無菌室調配後給病人使用。 營養素:
靜脈營養的合併症:
結語 營養不良的病人可能具有較差的預後,併發症及感染的風險也會上升,因此在治療疾病的同時給予足夠的營養是十分重要的。最佳的營養補充方式是由口攝取並經由腸道消化吸收,若因疾病無法由口進食但消化道仍有功能,則應優先考慮由腸道給予營養(如胃灌食或小腸灌食),以維持腸道黏膜功能。若需使用全靜脈營養時,應密切監測血中電解質、酸鹼度、肝腎功能、水分平衡、體重等,並適時調整各營養素的給予量。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