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花絮

::
【新竹快訊】我的阿嬤飛向太空
內容下載:
 

「今天去看阿嬤的時候,醫院說阿嬤狀況不好,如果我們希望留一口氣,可能隨時要載阿嬤回家。」大伯父在電話中焦急地說道,沒多久後家族成員都聚在客廳討論著如何安排後事,事關緊要,身為醫護人員的我作為代表打電話向醫院確認,得到的資訊是阿嬤使用非侵襲式呼吸器支撐著呼吸,生命徵象不穩定,但未到臨終,現在回家還太早,掛完電話轉述醫院的說明,家人才緩了口氣,坐下來好好討論阿嬤的事…。

阿嬤身患巴金森氏症多年,近幾年逐漸失能,全日需要專人照顧,飲食活動都需要他人協助,這次因為發燒送到醫院,住院後一連串的身體狀況發生,腸胃道出血、心臟衰竭、呼吸衰竭…,為避免配戴呼吸器造成壓瘡,病榻上的阿嬤臉上被貼上抗壓敷料,瘦弱臉龐被敷料完全遮蔽,只勉強看得到緊閉的雙眼,聽得到孱弱的呻吟聲,完全無法回應我們的呼喚,以往那位幹練、充滿自信的阿嬤不復存在。

家人們探視阿嬤後都有著同樣感受—「這真的是阿嬤想要的嗎?太折磨了。」於是,當家族為了醫院發出的警報齊聚一堂時,我主動開啟了關於維生醫療的議題討論,提供了過去照護末期病人的經驗,引導家人們提出內心的看法,進而討論什麼才是對阿嬤最良善的決定,這議題沉重卻充滿意義,因為對象是大家摯愛的母親與阿嬤,要做出決定不容易,好在家人們一致認同討論的重要性,後來,家人們決議嘗試一段時間的積極治療,如果病況無好轉,撤除非侵襲式呼吸器,採安寧緩和照顧,用舒適的治療方式,讓阿嬤順其自然,順應身體及疾病變化直至善終。

最終,阿嬤沒有迎來奇蹟般地好轉,家人不捨阿嬤再承受病痛折磨,選擇了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撤除呼吸器,讓阿嬤完成了人世間的功課,圓滿善終。

阿嬤離開的數週後,醫院舉辦了一場電影欣賞會,電影名稱是「我的阿嬤是太空人」,電影中的主角阿嬤跟阿嬤有著相似的疾病,家人們也面臨相同的醫療決策,電影放映完畢,與會的民眾熱烈地討論,提出許多自身經驗,過程中甚至有人激動落淚,活動很成功,民眾的回饋很好,身為活動主辦方,在籌辦的過程中,始料未及會遇上阿嬤的事,冥冥之中卻像是一種相互成長,生死是每個人都會遇上的事,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在事情發生之前,提早了解相關議題。

安寧緩和照顧的服務對象,已從最初癌症末期病人,開放到八大非癌(如:重度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疾病、嚴重肺纖維化、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慢性腎衰竭),不久前更是擴大範圍至:末期衰弱老人、罕見疾病或其他預估生命受限者等,讓飽受疾病折磨的病人及家庭,有了不同以往的選擇,站在尊重生命的立場,審慎檢視每個治療的適切性,試著找回生命的主導權。

安寧的議題,不該侷限在生死之際才被提出討論,早期與親愛的家人討論對於生死的想法,才能讓彼此不遺憾,祝福每個人都能夠在生命的歷程中,平安順心,迎來人生最後的時刻時,能夠保有尊嚴,邁向終點。

新竹臺大分院護理部安寧共照護理師 姚佩妏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