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導

:::
工作會傷「心」:
淺談職場社會心理危害與職業促發腦心血管疾病
內容下載:
 

案例解析:31歲的阿強長得福態,臉上總是掛著笑容,是朋友心目中的開心果和熱血青年。因為心懷深耕在地和區域創生的理念,阿強在大學畢業後毅然返回地處偏遠的家鄉,在區公所領著一份約聘職員的微薄薪水,擔任推廣家鄉旅遊文創產業的「臉書小編」。雖然「錢多事少離家近,睡覺睡到自然醒,位高權重責任輕,領錢領到手抽筋」,除了「離家近」以外,其他好處基本上和他無緣,阿強卻熱愛自己的工作,經常加班到三更半夜,犧牲週末假期跟同事四處辦活動也甘之如飴。爸媽對阿強的工作表現很驕傲,但也有點擔憂,因為他回家之後常常坐在椅子上就「秒睡」,實在是太勞累了。這一天,阿強晚上七點就先回家,但卻跟父母說洗完澡後要回辦公室繼續剪片。媽媽料理完晚餐想讓阿強帶著邊加班邊享用,卻遲遲等不到兒子走出浴室,敲門也沒有回應,趕緊和爸爸撬開門察看,不料卻看到阿強倒在地上,叫也叫不醒⋯⋯。

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作是謀生的必要手段,但您有沒有想過,不合理的勞動環境反而讓謀生變成送死?造成疾病的職業危害分成物理性(如輻射、噪音)、化學性(如石綿、甲醛)、生物性(如職業因素引起的COVID-19)、人因性(如負重、重複性動作)和社會心理性(如工時過長、輪班、工作壓力、霸凌等)。其中,社會心理危害,特別是過勞,往往是一般勞工最有感的。目前學界認為長工時和心肌梗塞、中風、憂鬱、焦慮、酒精濫用、睡眠問題等疾病有明確而顯著的關係。綜合許多醫學文獻,長工時會分別增加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和中風的風險達13%和21%。

倘若懷疑自己得到了職業病,該如何求助?勞動部在2022年底公告全國十五間「認可辦理職業傷病診治醫療機構」,包含臺大醫院總院、新竹分院和雲林分院在內,需要諮詢的勞工可以至這十五間認可醫療機構的「職業醫學科」門診掛號。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會協助勞工朋友蒐集證據,評估疾病和工作的相關性。若符合「勞工職業災害保險」給付標準,醫師會開立「職業病評估報告書」和診斷書,勞工可以據此向勞保局申請給付,包含傷病不能工作期間的薪資補償和相關醫療費用,若有失能或死亡的情形還可以另行申請失能年金/一次金或喪葬津貼。

那麽,職醫科醫師是如何判斷是不是屬於職業病呢?基本上需要考量「五大準則」(如下圖一):除了確認時序性(先有危害(原因)才有疾病(結果))、列舉醫學流行病學文獻顯示特定危害會造成疾病風險增加、排除勞工本身明顯與工作無關的致病原因以外,最重要的還是要蒐集工作和疾病的相關證據。

圖一 職業促發腦心血管疾病的認定原則

首先,必須從病患的主觀症狀、客觀檢查、甚至是法醫驗屍紀錄,確認個案的診斷符合目標疾病,主要包含腦血管疾病(如腦出血、腦梗塞等)或心臟疾病(如心肌梗塞、狹心症、心因性猝死等)。其次,在發病前病患的工作必須要有強烈的負荷,使腦心血管疾病超越一般人的自然病程而提早發生、惡化。具體來說,有三種過重負荷:

  • 異常事件:發病前一天內,在工作中有極端的心理負荷(例如和主管或客戶肢體衝突導致情緒極度起伏)、生理負荷(例如因為災難事故的應對處理而疲於奔命)、或工作環境壓力(例如頻頻進出溫差極大的冷凍庫而未適當禦寒);
  • 短期工作過重:發病前一週內,病患的工時和工作內容和平常時候相比極度延長或加重;
  • 長期工作過重:發病前半年內,加班時數極長,例如發病前1個月加班時數超過100小時,或發病前6個月內平均加班時數超過80小時。此外,不規律的工作、輪班、頻繁出差或時差、極端高低溫及溫差、噪音、精神緊張的工作等,也都是斟酌考量的重點。

但是,工作負荷的證據往往並不容易蒐集。在國內,「打假卡」之後繼續加班的事態是時有所聞。以阿強的故事為例,醫師比對阿強手機中「Google地圖」的定位紀錄、照片、和公司臉書貼文的時間,勾勒出打卡出勤紀錄以外的晚間和週末公務行程,才協助家屬發現阿強發病前一個月的加班時數高達106小時,符合長期工作過重的認定要件。在許多其他案例中,醫師也會整理個案和上司或客戶的LINE對話紀錄,或者個案電腦文書軟體的使用紀錄,來評估個案在帳面外的隱形工時。

藉由職業病認定可以還勞工和家屬一個遲來的公道,但受損的健康確實不是再多的金錢所能彌補的。因此,工作傷「心」的防治之道,還是首重職場預防,而這也是職醫科醫師走出診間、走入職場最重要的工作。依據我國法規,一定人數以上的公司,需雇用或特約醫護人員從事「勞工健康服務」,到職場協助勞工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在職業促發腦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方面,核心原則在於辨識和評估高風險群,也就是高疾病風險和/或高工作負荷的勞工,安排職醫面談,給予勞工飲食運動習慣調整的衛教,以及進一步就醫檢查或用藥的建議。對於一定程度風險的勞工,職醫甚至會建議減少工時、轉調部門,甚至是限制加班、夜班或輪班。

在疾病的風險兌現以前,多數的預防措施常會被認為是多管閒事,只有在發病後才會出現悔不當初卻於事無補的遺憾。正是因此,臺大醫院職業醫學部推廣職場健康促進的理念不遺餘力,在診間和職場為勞工分憂解勞,期盼有一天國人能與過勞說再見。

延伸閱讀

  1. 工作吸石綿 根根長留存--肺部癌症風險高
  2. 高溫環境下常見的熱健康危害與預防
  3. 過勞不只會發生在勞工

環境及職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暨雲林分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 陳宗延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