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專欄

:::
淺談不同世代的教養衝突
內容下載:
 

不同世代,意味著有什麼差異呢?

光是個人成長的大環境背景不同,可能就會有許多觀念上的差異,例如整體經濟貧富可能影響家庭生活的奢儉,而教育普及化可能影響人們對於教育重視的程度。此外,社會文化因素,例如重視家庭主義或是個人主義,也會影響對於家庭照顧角色分工的期待,以及家人彼此是否能尊重個人有選擇權。除了大環境之外,個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其實更大,例如:結婚前乍看雙方家庭社經條件相當,但婚後發現兩家人對於何謂勤儉的看法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當一起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這些觀念差異逐漸浮現於日常生活習慣或處事態度上,尤其孩子一出生,養育之事需要家人「同甘共苦」,教養也要有一致的作法才比較行得通,此時需要雙方磨合之處就更多了。

這樣看來,造成教養衝突的原因,不單純是世代年紀的差異,而是隱藏其後的觀念與態度差異;因此,衝突並非只出現在隔代教養上,若父母兩人教養態度大不同一樣會有衝突,或是,你的孩子可能也會抱怨你管太多,還絕情撂下一句「我跟你有代溝,懶得跟你講了」。

讓我們先試著理解你和你孩子的關係:對親代而言,教養任務包含了生活照顧養育及教育傳達價值觀,然而不同世代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是否能被完美的複製再貼上,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對子代而言,或許某些來自父母的信念成為個人核心價值而被傳承下來,但再怎麼孝順的孩子終究無法完全依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因為個人會就其所處的環境作調整,形塑出自己的樣貌並達到一種內在舒適的狀態,這就是邁向成熟與社會適應的歷程。如果您願意接受親子之間是這樣的關係,那或許您就能了解,世代差異並不需要被弭平或勉強調和,真正需要的,是被接納。這樣一來,我們不只能被老派所流露的真情摯意所感動,也可以欣賞新貴派有所主張所散發出來的魅力。

也或許,您曾聽過這種說法:孩子就像果實,父母則是辛勞灌溉的園丁(當然,認真一點的園丁不只會澆水,還會清除雜草再整枝修剪…),然而,芭樂欉即使長得再好也不會結出蘋果,它就是長成它該有的樣子,所以當園丁的父母順勢而為即可(這時候,我們就不要再談果樹也可以異種嫁接了吧)。總之,不論您是否喜歡把小孩當樹養的譬喻,如果在現實農作中,有幾個園丁可以共同分擔工作,應該也不壞。

那要如何面對教養衝突呢?

綜觀教養衝突的來源,不外乎生活習慣、管教風格、決策主導及責任歸屬的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面向逐步破解:

  1. 心態面:承上述,試著去理解並接納「差異必然存在」。
  2. 認知面:想想家中有哪些觀念差異可能影響教養行為。是「愛的教育」,還是「不打不成器」?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還是「行行出狀元」?
  3. 溝通面:試著與家人討論釐清哪些做法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如何落實教養原則?當不同照顧者的意見分歧時,誰有決策主導權?

    關於家庭溝通,常聽見有父母抱怨,有一種委屈叫做「對方只會出一張嘴」,不過再委屈也只能放在心裡,因為怕說出來會破壞家庭關係。然而,也有父母活出另一種體悟:「如果我不講出來,還有誰能為我的孩子發聲?反正到頭來,孩子的事還不全是落在我身上,與其要我去收拾殘局,倒不如我現在就攤牌。」的確,當父母的,就連是否要啟動溝通有時都好為難啊!教養孩子的日常有數不清的生活決策在發生,如果能盡量回歸由實際帶孩子的人去主導這些,其他人少干涉但多支持,相信應該有助於減少許多家庭衝突吧。

  4. 情緒面:父母要先關照並安頓自己,才能為孩子堅持主張。教養孩子不是一時半刻,而是一段好長時間的心智考驗,過於委屈求全並非長久之計,那會讓人衍生「不成功便成仁」想放棄的心態。另一方面,也要學著去同理對方在面對教養議題可能遭遇的困難,畢竟一個人根深蒂固的行為本來就不容易改變,所以家庭中只要任一方願意嘗試調整態度,就值得稱許、值得感激。

醫療人員如何提供家庭協助呢?以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為例:

在認知面,可協助家庭瞭解發展遲緩兒童的個別特性,以及需要早期療育的理由。在溝通面,可協助家庭成員釐清教養困境或意見分歧之處,試著找到著力點並善用療育資源。在情緒面,可持續支持並賦能主要照顧者,得以選擇自我主張並承擔教養責任。

孩子會一天一天的長大,但對許多家庭來說,不斷付出的當下,教養孩子卻不見得是水到渠成這麼簡單自然的。面對教養衝突需要勇氣與智慧,也需要內在的平靜。有幸得道,闔家平安!

教養衝突,可不是雙方對決/剪刀、石頭、布/就能簡單解決的事!

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張麗滿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