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專欄

:::
兒童異物食入
內容下載:
 

一歲多頑皮的阿成被焦急的爸媽帶來急診室,「醫師醫師,阿成他剛剛玩一玩就把手上的玩具吞進肚子裡了,會不會有危險啊?」異物食入,是兒童急診常見的主訴之一,淘氣的孩子們就是有辦法將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異物塞入、吞進身體各個部位,家長又無法時時刻刻盯著孩子,真令人頭疼。

生活環境中充滿各式各樣色彩鮮豔、觸手可及的小玩意兒,對年幼孩子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六個月到四歲大的孩子,正處於好奇心滿滿,又喜歡用「嘴」探索世界的年紀,最是容易發生食入異物的年齡。

異物食入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兒童的年紀、異物的型態,以及異物所在身體的位置。尖銳或有腐蝕性的異物(如別針、電池),通常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需儘快處置將其取出;而如小錢幣或鈕釦等非尖銳鈍物,則可視其所在位置持續觀察孩子症狀,等待其自然排出。其中最「惡名昭彰」的莫過於「巴克球」,這些含有稀有金屬釹(neodymium)具極強吸力的小金屬球在腸道內彼此吸引,連同腸壁吸附在一起,非常容易造成腸壁缺血、壞死,甚至穿孔破裂,致使兒童產生生命危險。美國自2009年發行此款玩具後,依據統計,於2009至2013年間,全球約有2900位孩童因誤吞巴克球被送至急診就醫,因此許多國家已經明文禁止販售巴克球。另外,「水晶寶寶」亦是近年兒童急診室常見的食入異物,這些丙烯酸的高分子聚合物最大的特性就是吸水性特別強,可以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的水分而膨脹數倍,尤其在水溫高的狀況下,吸收力更強。一旦誤食,這些色彩繽紛的小小顆粒在腸胃道中吸飽水分而逐漸脹大,進而充滿整個腸胃道造成嚴重的阻塞,需要開刀將其取出。

在育兒的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如何避免這些意外事件發生呢?我們應該妥善地放置收拾家中各項物品,特別是細小器物(如迴紋針、鈕扣、硬幣、電池、小尖銳物等)及堅硬小食物(如花生、堅果、果籽等),防止兒童觸手可及;將所有藥物放在兒童伸手無法搆到的高櫃內,或將櫃子上鎖;避免將清潔劑分裝在飲料罐中,讓兒童以為可以飲用而造成誤食,特別是含強酸強鹼的清潔用品,更應有明顯標示,妥善放置;育有年幼兒童的家庭,不要購買水晶寶寶或巴克球等危險玩具。這些細微但重要的預防措施,都能夠避免遺憾的事件發生。若目擊或疑似發生兒童異物食入事件,家長須儘速將孩子帶到醫院評估狀況;如能夠取得類似的物件或異物殘骸,一併帶至醫院,更能幫助醫師判斷處置。若經醫師評估後可以返家,家長應觀察一、兩周內排便狀況及內容物,注意誤食的異物是否已經排出。如果出現嘔吐、胸腹疼痛、出血、呼吸困難或持續流口水無法進食等情況,須儘速回診就醫。

面對兒童異物食入的意外事件,「預防」是其中重要的關鍵,將維護育兒環境安全的觀念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才能避免意外的發生。


參考資料:

  1. 台灣兒科醫學會聲明稿:加強巴克球的管理以避免兒童誤食
  2. 台灣兒科醫學會聲明稿:預防兒童誤食與中毒

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 李孟旃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