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花絮

:::
讓愛生生不息
內容下載:
 

與樂先生、樂太太(註)及其長子的初次見面是在午後的病房內,樂先生戴著氧氣管,打起精神與我們打了聲招呼,樂太太坐在病床邊上、兒子則坐在一旁。當器官勸募小組的協調師向三人說明器官捐贈的內容與手術流程時,樂先生表示自己沒意見、全由老婆做主,然後闔上眼睛準備休息,樂太太在一旁急急忙忙說著:「沒有喔!你自己有想好要捐贈了嗎?我沒有要幫你決定喔!你以後用不到了,要捐出來,你有同意嗎?」樂先生睜開眼睛、抬起頭用細微的聲音告訴我們:「我同意,我老婆說這是做好事,我也想這麼做。」

樂先生休息後,樂太太告訴我們,兩人已經離婚許久,孩子平常跟樂太太同住,為了撫養兩個小孩,平時還是會有往來。在樂先生生病、無法繼續工作之後,樂太太為了照顧樂先生,以及讓樂先生與孩子們有更多相處的時間,將樂先生接來同住。樂太太有虔誠的信仰,相信輪迴、因果,相信人死後從病痛中解脫,也認同器官捐贈助人的善念,因此樂太太在十餘年前就作了同意器官捐贈意願註記。然而,這樣的想法是樂先生當時未接受的,樂先生覺得身體是自己的,生病了就要積極的治療到最後一刻、永不放棄。樂先生在癌症確診後,對醫療處置高度的配合,無奈在治療約一年半之後,樂先生的生命還是逐漸走向盡頭,全家人要面對死亡的到來與各種後續安排。在醫療團隊告知樂先生進入生命末期的時候,樂太太小心翼翼地向樂先生提起器官捐贈一事,起初,樂先生還是表達自己對生命即將逝去的不捨,樂太太則說:「不然我們了解一下就好,你聽聽看,你願意就做、不願意就不要。」於是,樂先生給了器官勸募團隊一次介紹器官捐贈的機會,也在樂先生往生後,幫助樂先生成就大愛、捐贈兩枚眼角膜。

社會工作室每年夏季會舉辦一次器官捐贈家屬聯誼旅遊活動,讓家屬在輕鬆自在的氛圍下,彼此分享、發展相互扶持的動力。因為疫情的緣故,轉而舉辦小型、單次性的家屬關懷團體,團體的主題是「致 過去、現在、未來」,透過手作卡片、主題書寫與心情分享三階段,希望捐贈者家屬在思念捐贈者的同時,看見現在的自己,以及透過自身的經驗、彼此交流、相互鼓勵。

 樂太太與兩個孩子在社工師的邀請下參與了團體,樂太太表達了對於樂先生順利完成捐贈以及對社工持續提供關懷的感謝,樂太太一邊流著眼淚、一邊笑著向與會的捐贈者家屬及工作人員分享自己對器官捐贈的看法:「器官捐贈就像是無形的存摺,將福報留給自己,也可以留給子孫們,往後遇到事情都能化險為夷。大體若是燒掉就只能化成灰,若可以把有用的器官捐給需要的人,也能成就大愛,讓這份愛生生不息。」同時也提起孩子們因為父親過世以及理解父親的善行而變得更成熟懂事,樂先生的兩個兒子則是分享了對樂先生的感謝以及對器官捐贈的認同。

在與樂先生一家人的接觸過程中,社工師看見樂先生對於器官捐贈想法的轉變、樂太太溫暖而強大的正向能量和兩個孩子的成長。社工師在感謝捐贈者與家屬的同時,更加理解家庭支持對於末期病人身心靈照顧的重要性,並了解家庭的復原力,從中獲得與家庭互動的寶貴經驗,做為未來持續服務的基石。

  • 註1:樂先生與樂太太雖然已離婚,但是在會談中,兩人都以老公、老婆相稱,因此文中仍然以樂太太稱呼。樂先生的器官捐贈同意書與手術同意書,則由成年的長子簽署。
  • 註2:照片為樂太太與兩個孩子參與團體時的手做卡片,已獲得樂太太同意公開

社會工作室社會工作師 許彣伃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