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早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未滿37週出生的嬰兒為早產。根據懷孕的週數還可以細分成-極度早產(<28週)、高度早產(28~32週)、中度早產(32~37週)。
早產兒可能面臨各種急性或慢性問題,例如肺部、心臟、中樞神經、腸胃等系統的發育不良等合併症,造成家庭成員身心及社會經濟上的一項沉重負擔。了解早產的發生原因並建立正確觀念,才能避免早產的發生。
早產高危險群
認識早產徵兆
除了定期產檢外,平時應觀察自己是否有早產徵兆或早發性子宮收縮的情形。
孕婦懷孕20~30週時觸摸子宮,每小時應少於2~3次變硬;於懷孕30~36週時,每小時應少於3~4次。此外,在懷孕37週之前是否出現以下症狀:
早產對產婦及胎兒的影響
若需長期住院安胎,母親因擔心胎兒健康狀況及面臨早產壓力,
經常引起情緒焦慮不安。而胎兒早產的嚴重性可能會有死亡或併發症的風險。
因此,安胎目的就是為了「延長懷孕週數」,降低早產發生的機率與後續併發症。
安胎處置與安胎藥物
安胎最主要的處置就是盡量臥床休息,約50%以上的孕婦經由臥床休息及補充水分後,大都能達安胎的目的,因臥床可促進胎兒血流灌注,
減少子宮頸變薄及擴張的刺激。臨床上也會使用安胎藥物讓子宮肌肉鬆弛,以減少子宮收縮。必要時則須入院安胎觀察,
並使用特定類固醇來加速胎兒肺部及其他器官的成熟,可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及常見的併發症發生。
安胎飲食注意事項
每日應至少攝取2000
ml的液體,因脫水會使腦下垂體後葉分泌抗利尿素及催產素,促使宮縮頻繁,因此補充水分可增加安胎效果。避免含咖啡因的飲料,因可能會使心跳加快,
如果同時使用安胎藥物,可能導致母體不適,應盡量避免飲用。採均衡易消化的飲食,因長期臥床腸蠕動變慢,容易便秘、胃口不佳,宜少量多餐、
多攝取高纖蔬果類食物。建議避免攝取過度加工、醃漬、罐頭類食物。長期臥床可能發生骨質流失,
應多補充鈣質。適當地限制鹽分的攝取,尤其水腫嚴重及體重增加較多時。避免刺激辛辣的食物而引起腸胃不適、腹壓增加。
安胎排泄注意事項
定時3~4小時排尿1次,以減少膀胱膨脹引起宮縮,並減少泌尿道系統的感染。
惟為減少夜間排尿影響睡眠,在晚餐後減少水分攝取。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
必要時請醫師開立口服軟便劑使用,以利排便順暢,避免用力解便容易引起宮縮。
安胎活動注意事項
居家安胎出現下列徵兆應儘速就醫
當陰道出血,無論量的多寡。疑似破水,沒有小便卻感覺會陰部有水流出來。
持續性或劇烈性的腹痛、頭痛、視力模糊。平躺時有規則宮縮,初產婦每3~5分一次;經產婦每5~10分一次。胎動停止或減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