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專欄

:::
認識兒童發展遲緩
內容下載:
 

元元的故事

元元是個足月出生的孩子,長得白胖可愛。但隨著元元漸漸長大,爸媽發覺元元的發展好像有些不對勁,俗語說「七坐八爬」,但元元到了十個月才能坐穩,到了一歲還不會扶著走,遊戲時聲音也很少。經轉介到了兒童發展評估及療育中心,接受醫師看診與早期療育聯合評估,確定元元是全面性發展遲緩,並且合併有自閉特質,開始接受早期介入服務…。

什麼是發展遲緩?

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當兒童在六歲以前,在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疑似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情況,並且經過評估確認,即為發展遲緩。

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為以下兩大類:

  1. 心理社會因素:例如環境刺激不足、營養缺乏、教育資源不足、親職功能不足、家庭功能失調等。
  2. 生理因素:例如先天性基因異常(如唐氏症、威廉氏症、小胖威利症)、早產兒、視聽覺障礙等等先天或後天疾病。

發展遲緩依造成原因與嚴重度,會有不同臨床表現。依照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兒童發展評估及綜合報告書,有以下幾種類型:

  1. 認知發展遲緩(認知全面遲緩、內部能力表現不一致)。
  2. 語言發展遲緩(說話異常、語言理解、語言表達、混合性語言)
  3. 知覺動作發展遲緩(粗大、精細動作、感覺統合失調 、動作靈巧與協調度異常)。
  4. 社會情緒發展遲緩(情緒表現、人際互動、環境適應)。
  5. 感官功能發展遲緩(聽力、視力)。
  6. 其他發展遲緩(視知覺、聽知覺、注意/執行功能、過動/衝動)。

當孩子出生後,每次預防針注射的兒童健檢中都會進行發展篩檢,藉由臨床檢查與填寫健兒手冊中的發展篩檢,可以找出有發展遲緩疑慮的孩子。家長們千萬勿因傳統「大雞晚啼」或擔心孩子被標籤化而延誤就醫。藉由早期發現與診斷,並及早介入,才能使孩子的發展潛能發揮到最好。

我可以在哪裡找到適合孩子的早療服務?

臺灣的發展遲緩兒童早期介入(以下簡稱早療)目前在三個服務體系進行,包括醫療體系(醫療院所)、社福系統(社福機構、兒童發展中心)與教育系統(特教資源中心、幼兒園)。大部分三歲以下發展遲緩嬰幼兒在醫療單位,由家長陪同兒童,接受專業的物理、職能、語言、認知、情緒等療育訓練課程。

聽說早療課程愈多愈好,是真的嗎?

當然不是,早療若要成功,應該是家庭參與愈多愈好,而非像上補習班,把孩子放進各種課程,家長只在門外等候,期待開門後孩子就會進步。

近年來,「以家庭為中心」是現代全世界兒童早療之趨勢,強調家庭之使能、增能及能力建構。由評估一開始就要家長一起參與,且目標與介入策略也根據家庭生態或作息一起擬定。療育重點在於讓專業人員協助家長增加親職能力,讓家長能具備居家訓練的能力與自信。而家長們也有權利與義務在療育時參與其中,才能瞭解與學習到執行訓練活動的原理與技巧,絕對不是在治療室外等待就好。

對於有心想要在家中進行訓練卻常遭遇挫折的家長們,以下幾點建議應可協助使家長們在家中進行訓練活動時更加順利有成效:

  1. 挑選合適目標與設計出家中可執行活動
  2. 融入日常生活作息
  3. 增強孩子活動動機
  4. 增加與孩子的互動

家長在日常活動中可先觀察孩子的表現,允許孩子有嘗試錯誤的機會;千萬不要一味只想著孩子每次都要很快地作出正確的反應或表現,或是給予太多的指責與教導。以上的方法需要經過與專業人員的討論,可先以一兩個作息活動開始練習,並密集地確認家中執行情況,遇到困難找出原因加以解決。當這一兩個活動能順利執行,就是後續一連串成功的開始。所有的家長都可以經過練習成為孩子的絕佳訓練導師與遊戲夥伴,加油!

兒童發展評估及療育中心物理治療師 潘懿玲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