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專欄

:::
小兒腹部超音波簡介
內容下載:
 

「超音波是我們的第三隻眼」--這是第一線的醫師給超音波影像檢查的封號。對兒童腸胃肝膽科醫師來說,腹部超音波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好幫手,協助我們實施小朋友腹腔內進一步的檢查。腹部超音波是一種安全、非侵入性的檢查,它利用超高頻率的聲波傳遞,藉由組織不同而對聲波反射程度不同,進而計算並呈現出體內組織的構造。因為操作方便又不具輻射線,腸胃肝膽科醫師常廣泛的安排它來輔助診斷。

「腹痛,嘔吐」是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最常見的主訴,除了可能安排腹部X光檢查以外,腹部超音波可以輔助醫師,找出可能的病灶,例如嬰幼兒之腸套疊,兒童之急性盲腸炎、急性腸胃炎合併腸胃蠕動不良、急性膽囊炎、胰臟炎、腸扭轉等等。適時在必要時刻,提供臨床醫師做出恰當判斷(部分疾病需進行其他影像檢查,例如電腦斷層),進行後續的治療與處置,例如開刀切除盲腸炎、或腸套疊實施逆流灌注復位/手術復位等等。

嬰幼兒腸套疊是兒童腹部急症之一,好發在2~3歲以下的孩童,除了會腹痛、嘔吐之外,也有可能以一陣一陣哭鬧無法安撫(以大約20到30分鐘頻率陣痛)、或解血便來做為表現,腸套疊機轉為近端的腸子套入遠端的腸子內,造成腸子的阻塞,最常套住的位置是迴盲瓣附近(ileocolic type),在超音波下可以看到典型的靶子狀圖形(target sign)(圖一),或是甜甜圈狀圖形(donut sign)。診斷腸套疊後,必須立即安排復位或手術,必免腸子永久性的壞死。

「腹部摸到腫塊」是另一個也可能出現在兒科門診或急診的問題。家長在幫小朋友洗澡或穿衣服摸到奇怪的腫塊,通常會立即帶至醫院求診。除了醫師的理學檢查以外,腹部超音波這時就扮演「照妖鏡」的角色,協助醫師找出腹腔內可疑的組織,例如肝臟腫瘤、後腹腔腫瘤、腸胃道週邊的淋巴瘤、腎上腺腫瘤(常見為神經母細胞瘤)等等。

如果看到這些腫瘤,依照超音波下腫瘤的特徵,我們通常會進一步安排相關的檢查例如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或病理切片檢查,確認腫瘤類別與後續治療。

「黃疸」若出現在新生兒並持續超過兩週沒有消退,或者有異常的糞便顏色(寶寶手冊大便卡顏色1-6號),是一個異常的警訊,這時須帶至醫院請兒科醫師評估。除了母奶哺餵所造成的延遲性黃疸,少部分小寶寶是因為病態性的「膽道閉鎖」造成膽汁滯留。腹部超音波會特別著眼於檢查寶寶的肝臟與膽道系統,若空腹狀態下超音波看不到膽囊,或膽囊極小(經過空腹6-8小時,膽囊小於2公分),則懷疑肝外的膽道系統不通,若核磁共振、或經皮肝臟細針穿刺切片、或術內膽道攝影檢查進一步確認膽道閉鎖,就需要儘快安排開刀(肝門空腸吻合術,亦稱葛西手術),把肝內的膽道接通至十二指腸,引流出膽汁到腸胃道,避免後續肝臟因膽汁滯留而硬化。

雖然,腹部超音波應用非常廣,但仍有一些侷限性,例如它在影像解析度上仍不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在特定疾病仍不能完全取代作為診斷的黃金標準;另外腹部超音波的準確度仍與操作醫師的人為技術、熟練度有密切相關,因此還是需要專科醫師操作判定。

綜合以上,腹部超音波在兒童及新生兒領域應用很廣,是兒童腸胃肝膽科醫師的另一個聽診器,輔助醫師進一步取得更多資訊做出診斷給予治療。

圖一 腸套疊


圖二 肝臟內腫瘤

 

 


急診醫學部/小兒部主治醫師 張凱琪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