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花絮

:::
不一樣的郊遊:我與早療兒童親子團體
內容下載:
 

「社工師,請問今年還會有親子旅遊活動嗎?」
「你們今年要去哪裡?可不可以先跟你們報名?」
「去年活動真的令我們印象深刻,今年還會再舉辦嗎?」
「蛤~已經額滿了喔?今年孩子要從早療課程畢業,想要再參加活動,你們能不能再加開一台遊覽車?」

每年接近7、8月,家長總會在孩子接受療育復健課程時,到兒醫社工室詢問今年是否會舉辦早期療育親子團體活動。107年是活動舉辦的第四屆,我們規劃到宜蘭香草菲菲芳香植物博物館,讓孩童在家長與醫療團隊的陪伴下,到戶外走走、親近大自然。從104年開始,社工室向院方申請團體活動經費,藉由院外活動的舉辦,帶著接受早期療育的兒童及家長一同出遊。每年安排的活動都不盡相同,在與醫療團隊成員及長官討論後,規劃促進早療兒童參與及增加環境刺激的團體活動,邀請不同專業領域的講師演講或安排具教育性質的團康活動,希望帶給家長彼此聯誼與親職交流外,孩童離開醫療場域後還能與醫療團隊成員互動,醫病間那道隱形的距離又拉近一些,親子間藉此放鬆外,亦帶有教育意義。

 每次活動的籌備,社工師會與醫療團隊的成員,包括醫師、臨床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及語言治療師討論活動的內容設計,帶給孩子及家長不一樣的體驗。運用了團隊內治療師的創意與資源,設計了一系列的闖關活動,包含粗大動作、精細動作、人際互動及認知等訓練,例如擊倒寶特瓶、圖案對對碰……等的關卡設計,讓參與者一方面能放鬆心情、盡情享受戶外活動,一方面也可以增進兒童所需的療育能力。早期療育的訓練中,秉持「以家庭為中心」的觀點,並在「自然環境中」提升兒童的能力,活動必須具有功能性,並且依照孩童及家庭的興趣和喜好,將學習的機會運用在於孩童參與的各種活動,家長透過活動的經驗能學習應用在平常生活中,進而達到在自然環境中成長及進步。

在醫療團隊群策群力的安排下,藉由活動提供家長更具包容性的友善環境,並適時教導家長親子教養技巧,協助家長在自然情境中,應用療育課程所學的能力,同時觀察兒童的行為發展,這也是療育最終希望能在生活中提升兒童的基本能力,並增強孩童們對於社會環境的適應。

曾有人問:舉辦親子團體活動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籌措經費帶家長與兒童出去玩?他們不能自己去嗎?

對我們來說,帶領這些孩子跟家長出外活動,不僅僅只是出外郊遊,而是有很不一樣的意義。

 社工師與各個接受早期療育的家庭會談,當詢問到家中會不會安排出外活動時,家長們總是嘆一口氣,眼神中充滿著疲倦與無奈:「我們也很希望可以出外走走……」是家長們共同的心聲,現實生活中卻不易實現。有時因孩子過動、停不下來或有些不合宜的行為,家長往往背負著「你怎麼沒有教好你的小孩?你怎麼不管管你的孩子?」這樣的評語,受到外界不管是異樣的眼光或是指責的言語,對於家長來說都是一種傷害。此外,有些兒童到了5、6歲,外出需要手推車輔助行動,家長除了教養早期療育的兒童外,尚有其他子女需要照顧,對他們來說,外出的不方便,是他們共同的困境。

除此之外也有各自的家庭經濟考量,不易兼顧孩子的育樂休閒,來一趟遠途旅行,或是到郊外走走,這些都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

接受早期療育的兒童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狀況,有的是因為先天疾病影響,有的是家庭或環境因素,他們各自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也因為我們的理解,希望能為這些家庭持續做些什麼。

當家長著力於了解早療兒童的問題,並帶他們接受早療課程時,日常的照顧或互動,往往被「訓練」或「練習發展」的任務所填滿,透過親子一日遊的活動,希望讓不變的日常增添色彩,在庸碌的生活中,為家庭注入樂趣與歡笑。

即便這些孩子有個別的發展狀況,但他們仍然是喜歡遊戲、享受每一次新經驗的稚嫩生命,也期待團體出遊的機緣,讓他們更被社會大眾所認識,在遊樂場所、公園,讓大家知道孩子與家庭能有多元而豐富的模樣。

「逆境中綻放的花朵是最稀有、最美的」出自於電影《花木蘭Mulan》,在生命的過程中總有那麼多的艱辛困難,正因如此,做家長的擔心自己的孩子因為特別,而遭受環境中不公平、刻薄的對待,往往承受著許多來自外在及自身的壓力,及對孩子的不捨而落淚;在活動中,希望帶給家庭各式各樣友善的環境,藉由活動營造溫馨而歡樂的友善時光。環境雖總有許多不完美的地方,但願這些孩子及家長能被這社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溫柔對待。

早療親子旅遊活動團體照
物理治療師及社工實習生分組帶領活動

 

 

社會工作室社會工作師 蔡孟茹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