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障礙網頁說明  台大醫院:::
   
 
:::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霸凌?
 如何與孩子談手術?
   
   
 前期兒童專欄
   



 

 

:::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霸凌?
內容下載 :
 

「我懷疑我的孩子被霸凌,他以前脾氣好,現在容易生氣,功課遇到不會的還會打自己頭,而且我發現他肚子上有直向的傷痕,如果是撞到怎麼可能是直的?」

每隔一段時間,霸凌事件即會攻占新聞和媒體版面,往往讓家長擔憂會不會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也面臨相同處境?

什麼是霸凌?霸凌的特徵
一般而言,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霸凌事件稱為校園霸凌,通常由「霸凌者」、「被霸凌者」和「旁觀者」所組成,常見的霸凌類型有透過言語/關係/肢體來造成被霸凌者的傷害。霸凌通常具有以下四個特徵:(1)「長期連續發生」,霸凌通常非一次性的攻擊或衝突事件,常常是計畫性且漸進式的過程;(2)「惡意攻擊行為」,霸凌者具有惡意攻擊或貶低被霸凌者的意圖,並非一句「我不是故意的」或「我在跟他開玩笑」所能解釋的;(3)「兩方權力不對等」,不管是生理上的高壯或心理上的成熟、富有計謀,或是人數占有優勢,霸凌的一方往往有較大的權力使被霸凌者感到心理負擔與壓力;(4)「造成各種損害」,被霸凌者常有情緒(心情沮喪、焦慮、自信心降低…)、生理(出現不明傷口、抱怨頭痛或胃痛、睡眠問題…)或行為(拒學、成績退步、物品損壞…)的負面後果,這些徵兆也提供家長一部分訊息來判斷孩子是否正受霸凌所苦。

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談霸凌者與被霸凌者的風險因子
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霸凌別人?或為什麼我的孩子會被別人霸凌?相信這是很多家長遇到霸凌事件時會問的問題。霸凌者很常見的原因為過去遭受霸凌,像是生長在高衝突、高壓或暴力的家庭環境,或是求學過程曾受到欺侮、威脅或肢體傷害,這些經驗都讓孩子學到以傷害他人來做為解決問題的方法,不管是發洩情緒或達到目的(如:想要錢來買自己想要的東西),都是為了滿足個人需求且不能站在受害者的立場思考及感受。除了生長環境與個人經歷外,孩子的內在特質也會影響霸凌事件發生的風險,像是衝動性高、情緒調節困難和同理心弱的孩子,成為霸凌者的機率也會增加。

那麼,什麼樣的孩子容易成為霸凌者的目標呢?一般而言,被霸凌者概略可區分為「內化問題」與「外化問題」兩種,前者像是身材瘦小、容易緊張、缺乏自信、朋友不多、問題解決能力不佳的孩子,其遭受霸凌後常會有不知怎麼處理或求助的反應,因而轉為向內攻擊(如:責怪或貶低自己),有些極端的案例於是演變成自傷或自殺;後者像是壞脾氣、好動、容易興奮和出風頭的孩子,這種類型的孩子在被攻擊時常會尋求報復,或是被大孩子欺負於是轉而找小孩子出氣,極端的情況會演變成殺戮的慘劇,美國的校園槍擊事件即為例子。

幫助孩子面對霸凌,從家庭教育做起
俗話說得好,「預防勝於治療」,如果能避免霸凌事件發生,或是在早期就介入防止事件惡化,將能避免傷害擴大,要達到防患於未然,就必須追根溯源,從家庭教育著手。平常父母在對待孩子或其他人時,必須本著尊重的態度,規範孩子行為的同時,也必須正視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如:打妹妹),必須思考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如:忌妒妹妹得到父母寵愛),進一步與孩子討論此問題行為有何負面影響(如:與妹妹變得疏遠),以及如何適切滿足自己需求(如:告訴父母,父母也應調整作法),如果家長不這麼做,只是一昧地處罰(甚至體罰)孩子,反而讓孩子和父母的距離更遠,孩子也沒有機會學到其他方法來解決問題。此外,俗話說「助人為快樂之本」,面對弱勢,家長應培養孩子同理心,以及欣賞差異和關懷付出的能力。

很多時候孩子目睹或遭受霸凌,不會主動告訴身邊的人尋求協助,常見的原因包含覺得丟臉、怕被報復、或認為說了也沒有用。因此,家長平時即應對孩子的經驗保持好奇、開放的態度,適度參與孩子學校的活動,關心孩子在校的交友和適應情形,並在有相關事件或新聞時提供機會教育,和孩子一同討論,如果他面臨同樣的情境該如何行動或尋求協助,引導孩子建立是非對錯的判斷標準。當家長發現孩子正經歷霸凌事件時,必須想辦法讓霸凌事件曝光,隱匿或小看都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然而,家長也不該急著出面幫孩子解決問題,因為這會讓孩子喪失從經驗中學習的機會,也可能讓孩子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問題。

學校/老師在防治及處理霸凌中的角色
學校中的老師除了教授知識外,也會落實品格與生命教育,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及互助互愛的精神,防治霸凌與霸凌因應更是各校時常提倡的觀念,其中的法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讓孩子知道行為的後果必須由自己或家長承擔,將可避免孩子因不了解而犯錯或觸法。

一般而言,當疑似霸凌事件發生時,學生或家長可向老師或學校反應,也可在教育部防治校園霸凌網頁留言或撥打防治校園霸凌專線反應,隨之,「防治校園霸凌因應小組」即會成立,若調查結果霸凌事件成立,將啟動霸凌輔導機制;若不成立,亦會成為重大校安事件,啟動輔導機制。過程中家長應支持孩子配合相關調查與輔導,此外,傾聽和陪伴孩子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是霸凌者,引導孩子讓他知錯、改正並彌補所造成的傷害,切記要保留孩子的尊嚴而非以暴制暴;如果孩子是被霸凌者,提供孩子安全的環境,慢慢地陪伴他釐清和表達情緒,面對所受的傷痛,明白「這不是我的錯」,才有機會重拾內心的平靜與安全感。防治校園霸凌,必須由學生、家長和老師三方共同合作,才能確保孩子有快樂、安全的學習環境!

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陳思臻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訂閱/取消 與我們聯絡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