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與臺北榮民總醫院為提升臺灣的醫療研究水準,自民國96年4月4日簽訂教學研究合作合約以來至今屆滿10年,每年由兩院各提撥1千萬元,就不同醫療領域發展需求之議題進行合作,兩院互通人才、共用高科技設備、共享研究成果,並有效整合兩院研究人員執行研究計畫之經驗進而協助提升雙方執行研究之能力及品質。
本院與臺北榮民總醫院於106年05月06日(星期六)上午10時於臺大醫院舉辦「臺大醫院與臺北榮總兩院教學研究合作計畫成果發表會」,會中將發表103-104年度共15項合作研究成果,並特別針對以下二項研究成果進行媒體說明會。
「克雷伯氏肺炎桿菌colistin抗藥性機制研究」發現,臺灣半數以上的克痢黴素(colistin)抗藥性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屬於莢膜型K64菌株。這些抗藥性菌株主要是藉由細菌mgrB或crrB基因的突變,進而增加細菌脂多醣的修飾,最終導致抗藥性的產生。
「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在視網膜疾病藥物開發與運用」,利用建立貝斯特失養症病人個體之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研究發現薑黃素促進抗氧化酵素表現且具有視網膜保護作用,可提供個人化藥物開發與毒理學研究平臺。
【研究成果介紹】
克雷伯氏肺炎桿菌colistin抗藥性機制研究
克痢黴素(colistin)為治療多重抗藥性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感染的最後一線抗生素,然而近年來抗克痢黴素克雷伯氏肺炎桿菌逐年增加,使得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的治療越來越棘手。為了了解抗克痢黴素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的抗藥機制,本計畫收集了26株抗克痢黴素克雷伯氏肺炎桿菌,並加以研究。
利用基因定序分析各別菌株之莢膜型後發現,臺灣半數以上的抗克痢黴素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屬於莢膜型K64,其次為K24和K54。而分析細菌脂多醣調控之相關基因後發現,53.8%(14/26)的抗藥性菌株帶有mgrB的基因突變,突變的mgrB基因因為無法正常調控下游脂多醣修飾的相關基因,使得脂多醣修飾相關基因的表現量異常增加,而增加的脂多醣修飾中和了細菌膜上的負電荷,使其對克痢黴素的親和性下降,最終導致抗藥性的產生。除了mgrB基因突變之外,另有30.8%(8/26)的菌株帶有crrB基因突變,而crrB基因突變同樣會造成脂多醣修飾相關基因的表現量異常增加,進而產生抗藥性。其中我們更發現crrB的突變必須藉由下游crrC 的基因表現量增加,才能調控脂多醣修飾相關基因。
總結來說,臺灣抗克痢黴素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的主要莢膜型為K64。克痢黴素的抗藥性主要是藉由調控子mgrB和crrB的突變,進而增加細菌對脂多醣的修飾所造成。而了解這些菌株的特性以及抗藥性產生的機制後,將有助於未來流行病學的分析以及新藥的開發。
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在視網膜疾病藥物開發與運用
黃斑部病變經常嚴重影響視力與生活品質,尤其在病況末期常導致失明。黃斑部病變大致可分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與遺傳性病變引發,特別對於遺傳性黃斑部病變患者,臨床上至今仍無有效治療方式。利用「誘導多能性幹細胞(iPSC)」之技術,已可成功分化成視網膜神經細胞或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近年來世界各國正努力將iPSC應用在新藥開發與毒理學的安全性檢測。
榮總臺大研究團隊進一步iPSC之技術運用在遺傳性黃斑部病變患者之藥物篩選,並利用iPSC反映出特定疾病基因表型之個體特性,針對視網膜遺傳性疾病患者建立「病患個體之誘導多能性幹細胞(Patient-specific iPSC)」。經由共同研究發現:薑黃素對於病患Patient-specific iPSC所分化之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具有抗氧化細胞保護功能。為進一步改善眼睛藥物遞送系統,將已可注射性的奈米分子PLGA包覆薑黃素,以增進眼球內藥物傳輸與緩釋之效果。並未來準備進行玻璃體注射,使其達緩釋性效果,來提供遺傳性以及退化性視網膜病變之抗氧化能力。經由榮總臺大研究團隊建立Patient-specific iPSC,除可提供個人化藥物之平臺外,更可進一步應用於未來做為開發新藥、小分子奈米藥物測試等精準醫療之發展。
臺大北榮兩院合作成果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