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下載 : |
|
|
|
適量的身體活動及運動對兒童的身體、情緒及社會心理健康發展是必要的,對先天性心臟病童而言亦是如此。然而,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童的身體活動程度與運動能力都較一般兒童減少,除了影響病童的正常發展外,也增加病童成年後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事實上,先天性心臟病童身體活動程度的不足與生理因素的相關性較低,主要限制反而來自於家長、照顧者或老師的過度保護以及對運動安全的誤解。本文將針對先天性心臟病童提供運動評估、以及運動型態與強度的建議。
運動前的準備事項
- 向醫師諮詢病童是否適合運動,或者是否有運動的禁忌症。
- 了解病童的疾病種類、治療方式與治療結果。
- 了解病童目前的心臟功能及健康狀況。一般常見的檢查包括血液動力學檢查、心電圖、心臟超音波等,若有心律不整的疑慮,可進行24小時心電圖檢查。此外,藉由最大運動測試可了解病童在運動中的心肺生理反應及最大運動能力。
- 了解病童目前的功能分級,一般採用美國紐約心臟學會(NYHA)之功能評估分級:
功能分級 |
活動限制程度 |
第一級 |
一般之功能活動並無限制,也不會引起疲倦、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 |
第二級 |
功能活動上有輕微限制。從事一般日常活動不會引起不適,但劇烈運動時會引起疲倦、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 |
第三級 |
功能活動上有明顯之限制。從事日常活動也會引起疲倦、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 |
第四級 |
做任何功能活動甚至是休息時都有心臟不適的症狀出現 |
此外,也可根據病童心臟功能狀態分為優、良、差三等級:
功能狀態 |
優 |
NYHA功能分級第一級、無心律不整及血液動力學之不穩定、運動能力>預測值之80% |
良 |
NYHA功能分級第一級~第二級、輕微殘餘缺損(如瓣膜逆流)、運動時無心律不整、運動能力達預測值之70~80% |
差 |
NYHA功能分級第二級~第三級、明顯殘餘缺損(如分流、嚴重瓣膜逆流)、肺動脈壓增加、心律不整或運動引發之心律不整、運動能力<預測值之70% |
心臟病童的運動建議
運動可根據型態的不同分為動態運動(或稱等張運動,如游泳、慢跑)及靜態運動(或稱等長運動,如舉重)。對先天性心臟病童而言,緩慢、漸進式增加心跳、血壓及心輸出量的動態運動為較佳的運動型態。靜態運動由於會使心跳、血壓急遽增加,進而增加全身血管阻力,與心因性猝死有關,因此較不建議先天性心臟病童進行此類運動。除了運動型態之外,運動強度與運動時間也是需考量的因素之一。
下表為不同種類先天性心臟病病童的運動強度建議:
身體活動有助於兒童身心健康及發展,因此應該鼓勵先天性心臟病童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對無強度限制的病童而言,其身體活動量應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天60分鐘,每週累積42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而對於有運動強度限制的病童而言,也應衡量其運動能力及功能分級,挑選適合的運動型態與強度進行規律運動。除了促進病童正常發展外,也避免產生罹患慢性疾病的機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