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共衛生與醫療科技的進步,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延長,使得老年人口快速增加。截至民國98年底,台灣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10.63%,人口老化的速率更是名列全球第二。此外,台灣的疾病型態由傳統的傳染病轉變為以癌症、慢性病為主,在醫療上花費也與日俱增。此外,人生不僅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健康。最好的因應之道,即是防患未然。
預防醫學對疾病防治之三段五級的對策中,初段預防是藉由健康促進和特殊保護來預防疾病的產生;次段預防則是經由疾病篩檢,早期診斷出無症狀的個案,並給予適當的治療。預防保健可簡單分為疾病篩檢、健康諮詢及化學預防(包括疫苗及藥物)。然而,並非所有疾病都可以藉由上述預防性健康照護來防治,預防保健措施也會因個人情況不同而有差異,甚至預防保健的作法會因新的研究結果而不同。
在疾病篩檢方面,篩檢工具(檢查)種類繁多,哪些是有效益的檢查?一種檢查若能於罹患某疾病但無症狀時就能檢測出該疾病的存在,並能給予有效的治療,進而改善其預後,此項檢查的效益就較高。例如,定期量血壓及抽血篩檢糖尿病,因為高血壓或糖尿病在初期往往不會有明顯的症狀,若能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可降低未來心血管併發症。另外,對於會造成嚴重後果的疾病,篩檢的效益較高。
再者,篩檢工具對疾病的敏感度(有病的人經該檢查被診斷出有病的百分比)及特異性(沒病的人經該檢查被診斷為沒病的百分比)也非常重要。具有良好敏感度及特異性的篩檢工具,才是篩檢疾病的有效工具。
其次,檢查的侵入性和價格也是考慮的重點,好的篩檢工具應能兼具效益和低侵入性,且其價格不能太貴。此外,受檢對象的選擇也很重要。一般而言,疾病在特定族群的盛行率高低是決定篩檢成效的重要因素。例如肝癌在B型肝炎帶原者的發生率較一般人高許多,B型肝炎帶原者接受定期篩檢(包括甲型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以早期發現肝癌。若受檢者預期存活時間少於5年,一般接受癌症篩檢的效益會較差,故不建議該族群做常規癌症篩檢。最後,病患的就醫意願也是決定是否要以篩檢某疾病時應該考慮的因素。
目前健保提供40歲以上至未滿65歲的成人每3年一次,65歲以上老人每年1次的免費健康檢查,然而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在民國94年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卻顯示,只有約7成的民眾知道此服務,但其中近5成卻不曾利用該服務,最主要原因是自認為身體很好,可見民眾的疾病預防觀念仍有待進一步提升。然而,有些人只喜歡檢查,卻不改變生活習性,也不願配合治療。只有「健康檢查」是不會改善本身的健康狀況。保健養生之道,應從日常生活與飲食習慣做起,以預防疾病發生,並定期配合各項篩檢,以早期發現疾病。一旦罹病,更要聽取醫師的建議及利用藥物的輔助來控制、避免各項疾病併發症的產生。
隨著台灣進入老年化社會,中老年人的預防保健更顯重要。藉由預防保健措施,能早期發現不利於健康之因子,並透過適當的介入,以減少發病率或死亡率。因此,良好的預防保健措施,是達成醫療照護的極致目標「健康至上、延年益壽」之不二法門。台大醫院秉持此精神,於家庭醫學部辦理成人健康檢查,於老年醫學部辦理老人健康檢查。期能藉此推展預防保健。
更多健康檢查相關資訊,請參考本院網站(http://www.ntuh.gov.tw)→為民服務→健康檢查;台北巿老人健康檢查則於每年2~3月開始受理報名,屆時請密切注意本院公告之最新消息。
老年醫學部主治醫師 陳人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