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面對嶄新年度,雄心勃勃的您有了什麼新計畫呢?所謂「名利一下子,健康一輩子」,無論是多麼遠大的理想抱負,都需有健康作為首要背書。近年來,民眾對個人健康水準的要求日漸提高,「健康檢查」幾乎已成了全民運動。透過健康檢查不但能夠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同時也能夠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但是大家一定有這樣的疑問,到底什麼時候該做健康檢查呢?又該做哪些的檢查項目呢?本文將針對這些大家常見的疑問,進一步解釋,協助大家打造屬於您的年度健康管理計畫。
哪些人需要做健康檢查?
哪些人需要健康檢查,主要視個人身體狀況而定,如有肥胖或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抽菸、喝酒、常熬夜、少運動等,即是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外觀及日常生活雖然還是正常,體內某部位可能已出現變化,此時接受檢查即可早期發現問題,及早治療。此外,若有糖尿病、高血脂、癌症等之家族病史,也是屬於發生這類疾病的高危險群,亦可考慮接受健康檢查。然而,若是身體已出現明顯異常,如不明原因之體重減輕、出血、身體腫塊等,最好立刻就醫,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健康檢查的內容需要包括那些項目呢?
不同年齡其疾病發生的機率不同,所需檢查項目也大不同,因此在挑選適合自己的健康檢查時還是要多方面考量。除了預算外,個人的健康情況還有家族的病史都是選擇健康檢查項目的重要依據。一般來說,50歲以下的人健康狀況大致良好,基本的健康檢查項目就已足夠,項目包括血液常規、血糖、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肪、尿酸、B和C型肝炎、尿液、糞便潛血檢查、心電圖及胸部X光等,如有異常情形,再針對異常情況來追蹤。50歲以上因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較高,檢查除上述之基本項目之外,可以考慮加上腹部超音波、胃腸道內視鏡、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等檢查。
健康檢查多久做一次較適當?
健康檢查多久做一次並未有標準答案,端視個人健康情況及每次的檢查結果而定。一般而言,50歲以上可考慮每年一次的全身健檢,50歲以下,二至三年一次應已足夠。
接受健康檢查時需要注意什麼呢?
健康檢查不是健康的保證書,很多人做完健康檢查後,就把檢查報告書束之高閣。即使檢查報告沒有紅字,仍要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做好健康管理,持續注意身體的警訊,因為許多慢性病常是從平日的「生活壞習慣」累積而起,此即所謂的「生活習慣病」。健康檢查若有異常發現,更不可「諱疾忌醫」,務必接受進一步檢查或治療。每次的健康檢查報告應該要把它留下來,建立自己的健康資料庫,做為日後比較之用。此外,任何檢查工具皆有其極限,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確。若無此認知,即使臨床上可能已有輕微徵候出現,卻因為曾接受之健康檢查結果正常而誤以為「絕對沒病」,反而會延誤疾病治療時機。
定期做健檢,健康有保險,藉由定期健檢及後續健康管理,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正常作息,積極掌握個人身體狀況,追求健康百分百的人生。提醒您,忙碌之餘,別忘了把握上述原則,打造專屬您的健康管理計畫喔!
健康管理中心 曾屏輝醫師/吳明賢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