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園地

:::
面對加護病房的混亂時刻:重症譫妄怎麼辦?
內容下載:

護理部護理長 蕭偉伶

 
什麼是重症譫妄?
「重症譫妄」指的是病人在住加護病房時,頭腦暫時出現混亂的情況。常見表現包括注意力不集中、一下子清楚一下子糊塗、白天昏昏欲睡晚上卻很清醒,甚至可能會認不得家人或看到不存在的人。這種狀況在重症病人裡相當常見,原因可能和手術、感染、用藥或陌生環境有關。最重要的是,譫妄並不是失智,也不是永久性的腦部退化,大多數病人隨著治療與康復,都會慢慢好轉。


案例分享
王先生,65 歲,因大腸癌手術後住進加護病房。插管治療幾天後,他在夜裡突然大喊:「我要回家!」,甚至試著去拔掉管路,還一度分不清醫護人員和家屬。當時家人非常緊張,以為是不是病人「失智了」。仔細評估後這是譫妄的典型表現。團隊透過藥物與非藥物的綜合措施,例如調整燈光、幫他戴回眼鏡、減少夜間打擾、並鼓勵活動,幾天後王先生的狀況就明顯改善,人也清醒了許多。


照護重點
在加護病房中,病人因為感染、手術、重症治療與環境改變。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譫妄的風險。照護的重點不只是治療疾病本身,也包括讓病人感到安心、減少不必要的不舒服,並幫助他逐漸恢復清醒。照護的目標不只是治療疾病,也包括讓病人安心、減少不適與混亂,幫助他逐漸恢復清醒。可以採用的照護模式叫做 SMART care,它的理念是「全方位、多專業、病人為中心」,從睡眠、環境、疼痛與焦慮、管路照護、時間導向,到跨團隊合作,形成完整的照護架構。以下幾個重點,就是 SMART care 的核心內容:
  1. 幫助病人睡得好﹕在加護病房,病人常因燈光、噪音或頻繁處置而睡不好。護理師會調整燈光、減少夜間干擾,並重新安排不必要的處置時間,盡量讓病人能在夜晚獲得安靜的休息。睡眠品質改善後,病人的頭腦也會比較清楚。
  2. 提供家的感覺(Sweet sense of home)﹕陌生的病房環境容易讓病人焦躁或混亂。護理師會鼓勵家屬帶來病人熟悉的物品或照片,並確保病人可以使用眼鏡、助聽器等日常輔具,維持對環境的連結。也會視需要安排開放性會客,讓病人感受到「家的味道」,增加安全感。
  3. 減少焦慮與疼痛(Assessment)﹕病人在病中常感到不安或疼痛,這些都可能加重譫妄。護理師會定時評估焦慮與疼痛程度,並提供放鬆技巧,例如深呼吸、聽音樂或輕觸安撫。必要時會使用止痛藥,同時配合非藥物方式(翻身、冷熱敷),讓病人更舒適,也能減少混亂與躁動。
  4. 減輕管路不適與促進活動(Release)﹕管路常讓病人覺得不舒服,例如插管會引起口腔與喉嚨的乾痛。護理師會調整照護方式,給予止痛或冰水噴霧,減輕不適。同時會在安全情況下及早拔除呼吸器。護理師也會評估是否能減少或解除約束,若病人狀況允許,會安排簡單活動,像是坐起、下床或使用便盆椅,幫助恢復正常作息與自我感。
  5. 幫助病人掌握時間(Time)﹕病人住院時容易搞不清楚時間與環境。為了幫助病人恢復方向感,病房會放置時鐘和日曆,護理師也會在照護過程中提醒日期與時間。有些單位會用大螢幕顯示日期、天氣,讓病人即使在病床上也能知道「現在是幾點、今天是幾號」。
  6. 跨領域合作(Multidisciplinary care)﹕譫妄的預防與改善需要多專業人員的合作:
    醫師:找出並處理可能引起譫妄的原因,調整止痛與鎮靜藥物,並評估拔管時機。
    藥師:檢視處方,避免多重用藥,並協助管理容易導致譫妄的藥物。
    呼吸治療師:協助病人做自主呼吸試驗,加快脫離呼吸器。
    物理治療師:推動早期活動與復健,幫助病人恢復身體功能。


家屬能做什麼?
家屬在照護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屬可以帶來病人熟悉的物品,例如眼鏡、助聽器或家人合照,幫助病人維持熟悉感與安全感。陪伴時請用溫柔的語氣,放慢速度跟他說話,讓病人知道身邊有人支持。當病人講話顛三倒四時,躁動混亂時請不用過度擔心,這是譫妄的常見表現,通常會隨著病情進步而改善。最重要的是,請配合醫護團隊的照護,支持早期活動、減少不必要的約束,這正是 SMART 照護的精神:不只是護理師,而是醫師、藥師、呼吸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加上家屬的陪伴,共同努力幫助病人走出譫妄。


結語
譫妄雖然會讓家屬感到不安,但請記得,這是加護病房常見的現象,大多數病人在病情穩定後會慢慢改善。透過護理師的照顧、醫療團隊的合作,以及家屬的陪伴和支持,病人的混亂狀況是可以被預防、被緩解的。家屬最重要的角色,就是陪在病人身邊,給予安撫和安全感,不用急著糾正或爭論病人說的話,只要讓他知道「你在這裡陪他」,就是最有力的幫助。這是一段會過去的過程,隨著治療與復原。急性譫妄不是永遠,它可以改善。醫護團隊和家屬一起努力,能幫助病人走過這段混亂期,迎向康復之路。


參考資料
  1. Hsiao, W. L., Hsieh, P. Y., Hsu, L. F., Lai, Y. H., Wang, M. L., & Yeh, Y. C. (2024). Effectiveness of a delirium risk assessment and multidisciplinary care approach in reducing delirium incidence among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pre-post intervention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98, 111566.
  2. Lewis K, Balas MC, Stollings JL, et al. A focused update to th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ain, anxiety, agitation/sedation, delirium, immobility, and sleep disruption in adult patients in the ICU. Crit Care Med. 2025 Mar 1;53(3):e711-e727.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