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企劃

:::
遠離頭頸部癌症-防治策略與挑戰
內容下載:

口述/資料提供:腫瘤醫學部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 王駿瑋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管理師 吳怡平

 
頭頸部癌症是值得關注的健康議題,它不僅威脅生命,也對患者的生活品質造成深遠影響。為了有效對抗這種疾病,我們必須深入了解其風險因子、預防策略,並關注患者在治療後所面臨的挑戰。


頭頸部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菸、酒、檳榔與HPV
在臺灣,頭頸部癌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菸、酒、檳榔。這三種物質的合併使用會對口腔和咽喉黏膜產生嚴重癌化效應。根據研究,如果同時有這三種不良習慣,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可能比一般人高出百倍以上。這種驚人的風險數字,突顯了戒除這些不良習慣的重要性。

除了菸、酒、檳榔外,人類乳突病毒(HPV)也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危險因子,特別是與口咽癌的關聯性。國外的研究顯示,口咽癌中HPV陽性的比例相當高,在臺灣,這個比例相對較低,約為口咽癌病人的三成左右。儘管如此,HPV仍是不可忽視的風險因子。

相較於乳癌或大腸癌等與基因高度相關的癌症,頭頸部癌症的發生與個人習慣及環境因素的關聯性更為緊密。雖然基因仍會影響罹癌風險,但其影響力不如生活習慣來得顯著。環境因素方面,過往在石棉等有害物質暴露較高的工廠環境中,曾發現與鼻腔腫瘤有關,但如今,更值得注意的是工作或生活圈中充滿菸、酒、檳榔使用者的社交環境,這些也間接提高罹癌風險。


預防策略與防治成效的挑戰
目前,臺灣在頭頸癌的預防策略上,主要著重於戒菸、菸品價格管制和健康宣導。儘管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體效果並不明顯。

在戒檳榔方面,防治工作相對薄弱。政策上對於檳榔的種植和銷售管制似乎未臻完善,導致大眾對檳榔危害的警覺性較低。這使得檳榔防治成為一個亟待加強的環節。

至於HPV,近年來政府和各縣市的防治工作則相對積極。國中女生普遍施打HPV疫苗,並從二價疫苗升級為九價疫苗,從今(2025)年9月起也擴大公費HPV疫苗接種,將國中男生納入接種對象。疫苗的推廣為預防HPV相關的口咽癌帶來了新的希望。

除上述風險因子,對於酒精濫用防治也更應重視,相關宣導偏重在酒駕防制方面,但對於酒精造成的健康危害需要多一些宣導與努力。

此外,對於某些特定族群的防治效果較差,尤其值得關注。社經地位較低的族群往往因為教育程度、社會資源和工作性質(如開車或需要提神的工作)等因素,難以戒除菸、酒、檳榔。即使有相關政策和資源,這群人的防治成效仍有待加強。這凸顯了防治工作需要更具針對性,並考量不同族群的特殊需求。


癌症治療後的挑戰:重建與適應
罹患頭頸部癌症後,患者的生活會受到多層面的影響,這也是頭頸癌患者最辛苦的一塊。
  • 外觀與功能影響:依據癌症部位和治療方式,影響程度有所不同。
  • 手術:以口腔癌為例,手術切除是主要的治療方式。為了切除腫瘤,可能需要移除部分組織並進行皮瓣重建,這會對患者的外觀造成明顯影響,例如臉部凹陷或是不對稱。
  • 放射線治療與化療:對於鼻咽癌或HPV相關的口咽癌,治療主要以放射線治療和化療為主。雖然對外觀的影響較小,但長期副作用可能包括吞嚥困難、口乾、聽力受損、味覺喪失等問題,亦會影響飲食和生活品質。
  • 社會與心理挑戰:儘管現代醫療技術能有效控制癌症,但後續的社會資源和長期照護卻是巨大的挑戰。
  • 回歸職場困難:許多頭頸癌患者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其治療後的後遺症,如說話不清或外觀變化,常讓他們難以返回職場,進而影響整個家庭的經濟狀況。
  • 社會資源不足:相較於乳癌等其他癌症,頭頸癌患者在社會資源方面相對弱勢。儘管有病友團體和基金會的協助,但政府在社會工作、復健和長期照護方面的投入仍顯不足,這使得患者在治療後往往感到孤立無援。


遠離癌症:從健康生活做起
為了遠離頭頸部癌症,有幾個具體的健康行為可以減少罹癌風險:
  1. 戒除不良習慣:最重要的就是戒除菸、酒、檳榔。即使癌症治療成功,若不戒除這些習慣,仍可能導致二次癌症,如食道癌、肺癌等。
  2. 定期追蹤:有菸、酒、檳榔習慣的年輕人,即使尚未罹癌,也應定期追蹤檢查,以期早期發現病變。
  3. 健康的生活型態:即使治療成功,一些副作用仍可能隨年齡增長而顯現。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有助於維持器官功能,減緩老化和治療副作用。
  4. 控制慢性病:良好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控制很重要。慢性病會加速血管硬化,影響頭頸部微血管的血流,進而造成腦中風等風險。
  5. 早期篩檢:臺灣目前提供多種免費癌症篩檢服務,民眾可多加利用。此外,若發現頭頸部有超過兩週未改善的症狀,如口腔潰瘍、頸部腫塊、聲音沙啞等,應及早就醫檢查。
  6. 施打HPV疫苗:施打HPV疫苗是預防口咽癌的有效方法,尤其對於年輕族群,不論男女都應考慮接種。


抗癌鬥士的成功案例
面對癌症的挑戰,許多患者展現了無比的勇氣與韌性,其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是臺灣癌症基金會的第十三屆「抗癌鬥士」-蔡建民先生。

十多年前,正值事業巔峰、擔任公司中高階主管的他,被診斷出第四期口腔癌。雪上加霜的是,檢查時竟意外發現同時罹患了腎臟癌。面對雙重癌症的打擊,他沒有放棄,而是鼓起勇氣接受治療。他先進行了口腔癌手術,接著是為期六週的放射治療,這段過程極其艱辛,口腔潰爛、劇烈疼痛,但他都咬牙挺過。完成口腔癌治療後,他再回頭處理腎臟的病灶。

在抗癌成功多年後,他再次面臨挑戰。癌細胞在口腔其他部位再次出現,不得不再次接受手術和放射治療。如今,這已是第三次與癌症搏鬥,但他依然控制得很好,追蹤已超過五年。

蔡先生的故事之所以特別,不僅在於他戰勝了三次癌症,更在於他找到了一條重塑生命的路。他離開職場後,重新拾起他美術背景的專長,投入陶板畫的創作。陶板畫的製作難度極高,每次燒製的釉彩顏色都充滿未知,就像他的人生一樣。然而,他將這份挑戰化為動力,創作出一幅幅獨特的藝術品,並成為一名藝術家。他曾獲選為抗癌鬥士,並在病友團體和講座中分享自己的抗癌歷程和藝術作品,鼓舞了無數人。

如今,他不僅持續創作,甚至還擔任社區主委,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蔡建民先生的故事證明,即使面對最艱難的挑戰,只要不放棄、找到人生的新方向,就能活出更精彩、更有意義的生命。這份正向的力量,是所有頭頸癌患者和家屬的最佳鼓舞。

頭頸部癌症的防治是一場長期戰役,它不僅關乎醫療技術,更需要社會資源、政策支持和個人健康意識的提升。透過戒除不良習慣、維持健康生活和早期篩檢,我們才能有效降低罹癌風險,並為患者創造更好的生活品質。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