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資料提供:腫瘤醫學部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 王駿瑋 |
|
頭頸部癌症是值得關注的健康議題,它不僅威脅生命,也對患者的生活品質造成深遠影響。為了有效對抗這種疾病,我們必須深入了解其風險因子、預防策略,並關注患者在治療後所面臨的挑戰。
頭頸部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菸、酒、檳榔與HPV
在臺灣,頭頸部癌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菸、酒、檳榔。這三種物質的合併使用會對口腔和咽喉黏膜產生嚴重癌化效應。根據研究,如果同時有這三種不良習慣,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可能比一般人高出百倍以上。這種驚人的風險數字,突顯了戒除這些不良習慣的重要性。
除了菸、酒、檳榔外,人類乳突病毒(HPV)也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危險因子,特別是與口咽癌的關聯性。國外的研究顯示,口咽癌中HPV陽性的比例相當高,在臺灣,這個比例相對較低,約為口咽癌病人的三成左右。儘管如此,HPV仍是不可忽視的風險因子。 相較於乳癌或大腸癌等與基因高度相關的癌症,頭頸部癌症的發生與個人習慣及環境因素的關聯性更為緊密。雖然基因仍會影響罹癌風險,但其影響力不如生活習慣來得顯著。環境因素方面,過往在石棉等有害物質暴露較高的工廠環境中,曾發現與鼻腔腫瘤有關,但如今,更值得注意的是工作或生活圈中充滿菸、酒、檳榔使用者的社交環境,這些也間接提高罹癌風險。
預防策略與防治成效的挑戰
目前,臺灣在頭頸癌的預防策略上,主要著重於戒菸、菸品價格管制和健康宣導。儘管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體效果並不明顯。
在戒檳榔方面,防治工作相對薄弱。政策上對於檳榔的種植和銷售管制似乎未臻完善,導致大眾對檳榔危害的警覺性較低。這使得檳榔防治成為一個亟待加強的環節。 至於HPV,近年來政府和各縣市的防治工作則相對積極。國中女生普遍施打HPV疫苗,並從二價疫苗升級為九價疫苗,從今(2025)年9月起也擴大公費HPV疫苗接種,將國中男生納入接種對象。疫苗的推廣為預防HPV相關的口咽癌帶來了新的希望。 除上述風險因子,對於酒精濫用防治也更應重視,相關宣導偏重在酒駕防制方面,但對於酒精造成的健康危害需要多一些宣導與努力。 此外,對於某些特定族群的防治效果較差,尤其值得關注。社經地位較低的族群往往因為教育程度、社會資源和工作性質(如開車或需要提神的工作)等因素,難以戒除菸、酒、檳榔。即使有相關政策和資源,這群人的防治成效仍有待加強。這凸顯了防治工作需要更具針對性,並考量不同族群的特殊需求。
癌症治療後的挑戰:重建與適應
罹患頭頸部癌症後,患者的生活會受到多層面的影響,這也是頭頸癌患者最辛苦的一塊。
遠離癌症:從健康生活做起
為了遠離頭頸部癌症,有幾個具體的健康行為可以減少罹癌風險:
抗癌鬥士的成功案例
面對癌症的挑戰,許多患者展現了無比的勇氣與韌性,其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是臺灣癌症基金會的第十三屆「抗癌鬥士」-蔡建民先生。
十多年前,正值事業巔峰、擔任公司中高階主管的他,被診斷出第四期口腔癌。雪上加霜的是,檢查時竟意外發現同時罹患了腎臟癌。面對雙重癌症的打擊,他沒有放棄,而是鼓起勇氣接受治療。他先進行了口腔癌手術,接著是為期六週的放射治療,這段過程極其艱辛,口腔潰爛、劇烈疼痛,但他都咬牙挺過。完成口腔癌治療後,他再回頭處理腎臟的病灶。 在抗癌成功多年後,他再次面臨挑戰。癌細胞在口腔其他部位再次出現,不得不再次接受手術和放射治療。如今,這已是第三次與癌症搏鬥,但他依然控制得很好,追蹤已超過五年。 蔡先生的故事之所以特別,不僅在於他戰勝了三次癌症,更在於他找到了一條重塑生命的路。他離開職場後,重新拾起他美術背景的專長,投入陶板畫的創作。陶板畫的製作難度極高,每次燒製的釉彩顏色都充滿未知,就像他的人生一樣。然而,他將這份挑戰化為動力,創作出一幅幅獨特的藝術品,並成為一名藝術家。他曾獲選為抗癌鬥士,並在病友團體和講座中分享自己的抗癌歷程和藝術作品,鼓舞了無數人。 如今,他不僅持續創作,甚至還擔任社區主委,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蔡建民先生的故事證明,即使面對最艱難的挑戰,只要不放棄、找到人生的新方向,就能活出更精彩、更有意義的生命。這份正向的力量,是所有頭頸癌患者和家屬的最佳鼓舞。 頭頸部癌症的防治是一場長期戰役,它不僅關乎醫療技術,更需要社會資源、政策支持和個人健康意識的提升。透過戒除不良習慣、維持健康生活和早期篩檢,我們才能有效降低罹癌風險,並為患者創造更好的生活品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