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劑部藥師 陳彥蓁 |
|||||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影響全球一半以上人口,因為它和胃癌的因果關係,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歸類為一級致癌物。在1990年代,臺灣成年人幽門桿菌的盛行率約為55%,幾乎每兩人就有一位可能與這個「隱形房客」共存。隨著經濟狀況改善與公共衛生的推動,臺灣成人盛行率已降低至35~40%左右。因此,了解致病的來龍去脈、症狀與相關應對措施,對維護腸胃健康非常重要。接下來,就讓我們一步步認識這個「胃裡的隱形房客」! 什麼是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螺旋狀細菌,能夠適應人體胃部惡劣的酸性環境,
寄生在胃黏膜中,透過分泌尿素酶(Urease)來中和胃酸,讓自己能在強酸環境中存活。至於感染原因,主要是透過「口對口」或「糞口」傳播,例如共用餐具、或不注重飲食衛生。尤其在臺灣,家庭聚餐與共食文化非常普遍,如果有人感染,家人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被傳染。
需要注意的是,其他腸胃問題也可能有類似表現。所以如果長期胃不舒服,還是建議儘快就醫檢查,例如胃鏡、尿素吹氣試驗或糞便抗原檢測,才能確定是否感染。 藥物治療:如何清除這位不速之客? 一旦確定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建議接受除菌治療。大部分療法都包含一種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pump inhibitor, PPI)來減少胃酸的產生,讓感染受損的組織可以修復,另外加上兩種抗生素以降低治療失敗和抗藥性的風險。 一、 常見治療方案與治療天數
若第一線治療未能成功,可採取第二線治療,處方包括鉍劑四合一,或含levofloxacin 的三合一或四合一療法。若治療兩次以上仍未成功,對於這類難治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醫師會根據抗藥性檢測結果,來選擇相對應的抗生素。 二、 用藥相關提醒
三、 日常生活建議
治療只是第一步,日常生活飲食型態的改善也一樣重要。在飲食部分盡量避免共食共用餐具,少喝生水,避免重口味或加工食品,以減輕胃部負擔;生活型態面可以透過減少咖啡、菸酒與規律飲食來改善。服藥結束4週後,可回診做尿素呼氣檢測,確認細菌是否清除。如果症狀持續,也不可自行服藥,應回診與醫師討論是否需進一步檢查。 參考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