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導

:::
認識功能性消化不良
內容下載:

內科部主治醫師 張為淵

 

你是否經常在吃完飯後感覺胃脹、悶痛,或是吃幾口就覺得飽,導致進食變得痛苦?這些看似「小毛病」的症狀,其實可能來自一種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胃腸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38歲的李小姐,在北部某醫學中心擔任病房護理師,因為照護患者節奏緊湊,上班時常常早午餐不定、多半用含糖飲料如珍珠奶茶草率充飢。近半年她總覺得胃脹悶悶的,吃不多、常常打嗝,晚上甚至因為上腹不適睡不好。由於本身是醫療人員,她擔心是胃潰瘍或胃癌,便前往醫院做胃鏡檢查,卻未發現明顯異常。最後醫師診斷她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統的「功能型障礙」,並非來自潰瘍或腫瘤等明確的病灶,而是一種腸胃道動作協調失衡、神經調控異常所導致的慢性病。這類病患可能會出現各式各樣的上腹症狀,包括胃脹氣、悶痛、飯後不適、食慾下降、提早飽足、噁心、甚至吞嚥困難。有些人症狀時好時壞,也有人會因長期不適而影響情緒與社交生活。由於功能性腸胃道疾病的致病機轉是多重因素使然(multifactorial),導致這些症狀的原因眾多,臨床上我們可將之分為外在以及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包含外界環境造成患者的心理壓力(psychosocial stressor),環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以及飲食習慣等。內在因素則包含腸道內微生物失調(Gut dysbiosis)以及荷爾蒙因素等。

功能性腸胃道疾病目前定義為腸腦協動不良(Disorder of Gut-Brain Interaction, DGBI)所造成的一系列因腸道蠕動不良以及內臟器官過度敏感所導致的疾病。而依照目前最新的診斷準則(ROME IV Criteria),在包含超過20種功能腸胃道疾病裡最常見的便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診斷上,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依據病人主述症狀及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的檢查結果而定:患者必須在近六個月內至少持續出現三個月的上腹不適,並且胃鏡檢查未發現明顯器質性病變。此外,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再細分為「早飽型」與「上腹痛型」兩類:前者以飯後容易飽、胃脹為主;後者則是上腹部隱隱作痛為主要表現。

功能性腸胃道疾病的治療目標主要在緩解症狀,改善腸道功能並提高整體生活品質。通常在診間遇到這樣的患者時,我們會將生活方式的調整當作第一線的介入方式,例如補充膳食纖維、增加水分攝取、定期從事運動以及協助舒緩生活中有形或無形的壓力等。而在藥物治療方面,包括軟便劑、瀉藥、增加腸胃道蠕動的藥物乃至於抗憂鬱藥物等。醫師會根據個別不同的社會心理狀態、生活模式、臨床症狀和治療反應等進行生活方式修正以及藥物的調整。

要提醒的是,這類疾病很難在短時間內立刻獲得改善,並且因為致病機轉包含社會、心理以及生理層面,要透過單一藥物達到顯著好轉的機會並不高。這類患者往往需要醫師以及患者雙方良好的耐心以及溝通。透過階梯式(step-wise)的治療策略一步步找到適合的處理方式。並且治療者也不只是腸胃科醫師,包含家人的互動,營養師的飲食建議甚至身心科醫師協助壓力處理等,都有可能在不同病人身上發揮效果。

除了藥物,生活型態調整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一環。醫師建議患者應養成規律飲食,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避免過度油膩、辛辣、咖啡因及碳酸飲料等刺激性食物;睡前兩小時避免進食,減少胃部負擔;同時培養規律作息、保持足夠睡眠,對減輕症狀也有幫助。對於情緒型病人,壓力管理也不可忽視,可以透過運動、冥想、深呼吸或心理諮商等方式幫助紓壓。實證顯示,結合藥物與生活調整,大多數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都能獲得顯著改善。值得提醒的是,這類病症可能會反覆發作,需長期追蹤與自我管理,切勿隨意停藥或依賴偏方。

總而言之,功能性消化不良雖然不是重症,卻可能造成長期困擾與生活品質下降。許多患者像李小姐一樣,常常檢查正常卻苦無對策,長期下來可能產生焦慮甚至誤以為自己罹患大病。其實,只要建立正確觀念、接受專業評估並積極配合治療,大多數人都能回到正常生活。如果你也常感覺胃部悶脹、早飽、脹氣卻找不到病因,不妨諮詢本院腸胃科醫師,讓專業協助你走出長期消化不適的困境,重新找回健康自在的每一天。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