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癒----當藝術走進療癒日常,身心自然校準
--健康大樓公共藝術民眾參與活動陸續於6月開始啟動,歡迎大家參加! 企劃管理部 |
||||||||
你曾想過,什麼是「真正的健康」嗎? 自然校準綠回歸:從植物中讀懂自己的節奏 園藝輔助治療師劉雨青帶來的《自然校準綠回歸》是一場透過植物與自然時序節奏,慢慢展開的身心療癒歷程。無論是失智長輩、身心障礙者或日常親子互動,在接觸植物、照顧植物的過程中,都將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溫度與韻律。梳理一把枝葉,就像重新整理自己的內在——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況,往往就是來自是否「偏離自然節奏」。讓植物來校準我們的情緒與呼吸,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剪拾──感官告白的心識界:剪出一段關於自己的真實對話 藝術家陳科廷的《剪拾──感官告白的心識界》,從感覺與情緒的連結出發,引導參與者重新用「眼、耳、口、鼻、膚、心」來感知生命的滋味。透過剪紙藝術與團體分享,每個人都能輪廓出「當下的自己」——那些想保留的力量、想釋放的情緒,透過紙張混合再生的儀式,被重新整理與接受。
思箱第六感:從土地到味蕾,召喚你的五感記憶 由走路草農藝團發起的《思箱第六感》,從臺灣的食農文化出發,設計了一系列以五感為主軸的互動體驗:「味覺記憶食譜」、「語音風景信箱」、「畫出餐桌的回憶」、「野菜印記」。每場活動,都是一次與自己與土地的重新連結。當我們用心去品嚐一份家鄉的味道、用耳去聆聽一段生活風景、用手去印出一株野菜的形狀,那些本已被都市生活遺忘的「身體記憶」,將再次被喚醒。健康,或許就藏在這些熟悉又意想不到的感知瞬間。
心靈寄藥袋:給心的一帖專屬處方 秦政德的《心靈寄藥袋》構想源自日治時期引入臺灣的「家庭配置」售藥制度,「寄藥包文化」反映的是交通不便、醫療資源不足的時代生活經驗;對比精神狀況每況愈下、憂鬱症人口攀升的今日,或許我們更需要心靈的群體療癒實踐。秦政德邀請大家透過療癒分享、城市踏查、紓壓創作,再共創出屬於當代的療癒心法。
結語:讓藝術成為生活中的身心調頻器 這些計畫不只讓人看見藝術的多樣形式,更讓我們感受到:療癒其實來自一種深刻的參與感和連結感。與植物連結、與感官連結、與過去連結、與他人連結──每一次的參與,都是讓生命重新「歸隊」的機會。當藝術不只是展示,而是邀請你走進來、一起創作、一起療癒,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那一帖屬於自己的「生命之癒」。 《重啟對話─臺大醫院健康大樓公共藝術計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