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花絮

:::
【新竹快訊】血汗圈品管圈活動經驗分享
內容下載:

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護理部護理長  李雅惠

 

新竹臺大分院血汗圈,是由心臟科照護團隊組成,成立於104年4月30日,圈名意義為血管阻塞的病人提供持續性的優質照護,因此工作人員需要揮灑「汗」水,努力打通病人「血」管。

血-代表要打通阻塞或狹窄的血管,以維持病人適當血流供應。

汗-代表著醫護人員的辛勞,努力不懈的做到流汗、揮灑汗水。

血汗圈運行多年,一直持續進行許多品管改善活動,如:降低心臟內外科病人出院後三日再急診率、提升心臟繞道手術後心臟復健訓練計劃達成率、提升心臟內科病人戒菸治療率等。112年的QCC改善活動主題為:「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第一期心肺物理治療未執行率」,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10年心臟疾病持續高居臺灣十大死因統計第二位,對國人健康影響甚鉅。住院期間第一期心肺物理治療,目的為增進病人心肺功能、改善血壓、減少膽固醇、促進慢性病控制、增加冠狀動脈的灌流、改善心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藉由健康行為的改善,延緩疾病的惡化。

在品管圈活動推行前,我們發現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未接受第一期心肺物理治療率為62.5%,透過跨團隊合作、品管手法,分析問題原因並進行改善;檢視收案流程圖、現場觀察,以特性要因圖分析找出住院中第一期心肺物理治療率低的要因:照會時機太晚、團隊溝通缺乏即時性、醫療團隊與病人對心肺物理治療之認知不足、物理治療師未收到復健治療單。

改善過程團隊成員運用腦力激盪、臨床經驗擬定對策方案,經票選出採行對策為制定跨團隊即時溝通群組及查核平台、修訂啟動復健評估時機、合適條件的病人啟動急照會機制、制定跨團隊即時溝通群組及查核平台、修訂整合性衛教手冊、擬定心肺復健教育訓練計畫;透過介入措施改善後,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第一期心肺物理治療未執行率,由改善前62.5%降低至5.4%;目標達成率144.8%,進步率64.0%,醫療團隊使用「整合性心臟衛教手冊」及「即時溝通模式」整體滿意度達:100%。

本次改善活動不只於112年院內QCC競賽榮獲「第四名」,更於113年參加財團法人先鋒品質管制學術研究基金會全國品管圈大會,榮獲「活力奇蹟獎」及「特優獎」,圈長獲選「全國優質圈長獎」。

透過持續的品管改善活動,能促使跨科部同仁共同合作、齊心協力,利用各專業領域知識、臨床照護實務經驗,更能發揮相關業務專長等優勢,運用於改善活動中,除了有效提升病人照護品質外,參與的圈員互助學習,也從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呢!

圖1 品管圈競賽獲獎
圖2 團隊合照
圖3 獲獎證明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