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企劃

:::
運動很棒,但需小心運動傷害
內容下載:
口述/資料提供:復健部主治醫師 陳劭宇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高級管理師 劉宣昕
 
何謂運動傷害?
你常在運動後感到筋骨痠痛甚至有拉傷的感覺嗎?要小心是否發生運動傷害喔。運動傷害經常是因肌肉、骨骼、肌腱或韌帶受傷所導致,當運動姿勢、技巧不正確、暖身不足或運動強度超過身體所能負荷,便容易受傷。此篇將著重探討手部常見的運動傷害。


常見手部運動傷害
當進行一些球拍運動時,常因發力方式不當、肌力不夠或姿勢不良,造成肌肉、肌腱的運動傷害。像是俗稱吃蘿蔔乾的手指挫傷、手腕處三角纖維軟骨(TFCC)受傷或是在手肘處常聽到的網球肘、高爾夫球肘…等等,都是常見的運動傷害。但上述常見的疾病,除了因為運動受傷以外,更可能因過度使用的疲勞性損傷、反覆累積慢性傷害所導致。


急性期運動傷害處理原則-PRICE
受傷初期2~3天內屬急性期,運動傷害急性期的處理原則,以前常聽到RICE口訣,後來還有PRICE、Peace and Love等。舉PRICE為例:P為Protect保護,傷害發生後,立即停止運動,將受傷部位保護好;R是Rest休息,稍微將其固定住,迫使受傷處不再過度活動或受到二次傷害;I為Ice冰敷,通常兩天內急性期可適用,可幫忙消腫、消炎、止痛等,其中研究發現「止痛」效果尤其佳;C為Compression加壓,在受傷腫脹處,適當施壓,避免患處腫得更厲害,但是也要小心患處不可過度加壓,造成區域神經血管組織的壓迫;E是Elevation,抬高患處,儘量高於心臟位置以增加回流。

運動傷害急性期主要以休息、固定及冰敷等處理方式。待亞急性期或慢性期,可以改用熱敷,以促進患部的血液循環。此外疼痛控制也相當重要,有時需要藥物或注射的協助,避免日常生活作息與睡眠受到影響。


運動傷害的類型
運動造成的傷害有很多種,例如常聽見的骨折,可能因運動時的外力衝擊、跌倒或是反覆受力造成骨頭疲勞性骨折(又稱應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手部及前臂骨折最容易發生有以下幾處,手部最常發生處為第五指掌骨處的骨折(又稱Boxer's Fracture拳擊手的骨折)。而當跌倒時以手撐地(稱為FOOSH: Fall on an outstretched hand),則是以前臂靠近大拇指側的遠端橈骨(distal radius bone)與手掌的舟狀骨(scaphoid bone)容易受傷。如果運動跌倒後輕壓骨頭會痛或關節活動受限時,保險起見先找醫師評估,看看關節有無不穩定(關節不穩定是指原本把骨頭連結一起的軟組織可能受傷,造成骨頭容易跑位)或是否需要照張X光排除骨折發生的可能性。


運動傷害的復健
骨折傷害的復健
以需要固定腕關節的骨折來說,前幾週手腕固定可以做一些手指的伸展運動與關節活動,避免因固定不動而使肌肉發生僵硬攣縮的狀況,也確保除了固定關節處以外、其他鄰近關節的活動範圍保持正常。

肌力訓練方面,在骨折初期適合進行的等長運動訓練(Isometric exercise),在關節角度不變的情況下、肌肉出力進行靜態收縮運動,最不影響骨折處穩定性。再來平均等約6~8週骨頭較穩定後,可以做肌肉的等張收縮運動,透過肌肉長度改變、但張力不變的離心或向心運動,增進肌力及減少關節僵硬。

手部運動傷害一般皆遵循以上大原則復健,不過不同的骨頭斷裂處所需的復原時間也不相同,需以X光追蹤術後癒合情形來訂定個別的復健治療計畫。


肌腱傷害的處置
肌腱受傷的處置原則,在急性期可用消炎、止痛藥或打針處理並休息,並依照上述做運動訓練保持肌肉關節活動度的原則循序漸進復健,讓患部不要因為痛而不敢動。肌腱在急性受傷時期或有撕裂或破損,可用肌肉骨骼超音波或其他影像工具確認,嚴重者也可能須以護具、副木加以固定,讓患部獲得充分的休息與修復。要預防傷害除了適當使用、不過度操勞肌群外,平時適當的鍛鍊肌力、進行伸展運動,也有助於增加肌肉的強度、預防再次受傷。


實例一:手指挫傷─吃蘿蔔干
對應不同的傷害會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如打籃球導致手指吃蘿蔔(手指挫傷),通常是因外力作用、使得手指背側的伸指肌腱受傷,導致手指腫脹、無法正常伸直,這時通常會施以冰敷,並用夾板稍微固定住患部,避免復原期間過度拉扯,導致肌腱斷裂加劇受傷。可以利用肌肉骨骼超音波與X光判斷肌腱與骨頭關節狀況,如有併發骨折或關節位移,或需考慮開刀。

急性期過後,使用儀器治療可能有輔助效果,如超音波或熱療或是雷射,促進患部附近的血液循環、組織修復。另一種治療方式是利用針劑進行增生治療,於患部施打葡萄糖水,沖洗發炎物質止痛,並利用外來物質的刺激性、對於有較小破損的肌腱組織或有修復效果(有如膠水般把組織破損的地方黏起來)。在注射的頭幾天可能因局部反應稍有腫脹或不適感,但較長期來看可以有止痛效果及幫助組織修復的可能性。至於常聽到的PRP也是增生治療的一種,指的是高濃度自體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先把人體中的血抽出,離心萃取出生長因子,再注射進患部來促進組織修復再生。PRP相比葡萄糖水注射較昂貴,通常注射2~3劑,而根據研究,不同部位或受傷種類施打效果也不一樣,經醫師評估後或許可作為較後線的治療選項。


實例二:三角纖維軟骨傷害
三角纖維軟骨靠近手腕尺骨側(小拇指側),位於尺骨莖突(styloid process of ulna,約在戴手錶處附近的骨凸處)的遠端。這個軟組織結構嵌在腕關節裡面,讓掌骨與前臂骨頭之間有個緩衝的軟墊,也穩定腕關節的活動。三角軟骨受傷是常見的運動或勞損傷害,常發生在打羽球或是高爾夫球等球拍類運動的施力不正確,或需要手腕重複彎曲動作的職業中(像是牙醫),皆是易受傷的族群。手部很多動作都會動到三角纖維軟骨,像手腕翹起來做事情、電腦打字、轉鑰匙或旋開瓶蓋等動作,若受傷便容易在手腕小拇指側產生疼痛。當受傷時三角軟骨可能產生撕裂傷、嚴重甚至造成遠端橈尺骨關節的不穩定,此時需以副木固定,避免手腕關節過度活動拉扯,並搭配藥物或注射與復健運動。若急性期很痛,可先在三角軟骨處注射一些類固醇以消炎止痛;如果過後慢性期還有症狀,除了復健治療外,先前提到的超音波導引增生注射或許也可考慮。


實例三:網球肘
網球肘是手肘外側的肱骨外上髁(Lateral Epicondylitis)發炎,該處是手腕的伸腕肌群肌腱附著處,當手腕施力或做抓握動作時可能會引發疼痛的情形。為什麼叫網球肘,是因為打網球時單手反拍將球拍甩出去時手腕伸肌負荷較大,當施力與姿勢不對時,肌腱附著到骨頭處便容易發炎或受傷。但大部分人排除球拍運動,若太過勞損也會發炎或受傷。

治療網球肘可採用雷射、超音波的深層熱療或電療等儀器,幫助肱骨外上髁消炎或使週邊肌肉放鬆達到止痛效果。長期而言,仍需靠適當的運動治療、避免不適當的擊球動作並在運動前做好手腕伸展的暖身運動…等方式避免再次受傷。除了採用儀器療法幫助修復外,應該也常見到醫師建議網球肘患者在手肘附近穿戴像是束帶的手肘護具,主要功能就是為了幫助限制伸腕肌群活動以讓肌腱得以休息。但是病友常誤以為哪裡痛就用束帶固定哪裡,其實應要綁定在手肘外側痛點的下方(遠端處),將肌肉發力處固定以限制過度活動。

礙於篇幅,我們將在下一篇再向大家講述如何預防運動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