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園地

:::
肺炎之護理指導
內容下載:

護理部護理長 陳燕雅

 
根據衛福部十大死因統計,2023年肺炎死亡1.7萬人,已躍居十大死因第三位,男性肺炎死亡率為女性1.5倍,且65歲以上感染肺炎更容易合併重症或併發症而增加死亡率。可見肺炎對男性和老人的死亡威脅更大。

肺炎是指下呼吸道肺部實質處受到病原菌感染之肺部發炎,包括細菌、病毒、黴菌、真菌、結核菌等都可能造成肺部感染發炎。肺炎主要表徵有咳嗽、膿痰、氣促、喘鳴、胸部不適或胸痛。其他還有發燒、出汗、寒顫等,也可能出現非特異性症狀,如頭痛、肌肉痠痛、食慾差、疲倦等,而在胸部X光影像可能呈現肺部浸潤。

感染肺炎的高風險族群為年紀大於65歲或小於5歲、本身有慢性病(心臟病、肝病、慢性肺阻塞病、糖尿病等)、嗆食、服用胃酸抑制劑、免疫力低下和認知障礙,具有不健康行為者,如抽菸、喝酒過量等;另外,秋冬時節也是呼吸道疾病的好發季節。

肺炎診斷有賴詳細詢問病史及症狀表現,包括旅遊史、職業、接觸史及是否有群聚感染等;身體評估如聽診;抽血檢查、血液培養、痰液培養等,若懷疑病毒性肺炎需進行流感快篩和COVID-19快篩;胸部X光檢查可作鑑別診斷、胸腔超音波亦可輔助診斷。


肺炎的治療
  • (一)常見藥物治療:
    1. 抗生素:抗生素治療一般療程為5到7天,在高嚴重度肺炎,抗生素療程7天較為安全有效,狀況穩定可改口服抗生素。
    2. 化痰劑、支氣管擴張劑:促進痰液排出。
    3. 止痛、鎮咳劑:降低因炎症或劇咳所引發的疼痛。
    4. 解熱劑:緩解發燒造成的不適。
    5. 抗病毒藥物:抗流感病毒藥物口服或是吸入劑療程約莫5天。
  • (二)氧氣治療:醫師依病人治療需要,如呼吸困難、低血氧時予以氧氣治療。
  • (三)維持呼吸道通暢:可協助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方式如深呼吸、咳嗽、蒸氣吸入、扣擊、姿位引流、必要時抽吸痰液等。
  • (四)追蹤胸部X光及血液檢查。


居家預防和護理指導
  1. 加強手部衛生、經常洗手,避免以手碰觸口鼻,外出戴口罩及減少與有呼吸道症狀的人接觸。
  2. 若已有呼吸道症狀,應多在家休息,避免外出。咳嗽或打噴嚏時應用紙巾或手肘、袖子遮擋。
  3. 戒菸及避免曝露於二手菸的環境。
  4. 減少空氣汙染暴露:空汙又可分為室外與室內空汙;室外空汙的成分常見的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懸浮微粒(PM10 與 PM2.5)等,室內空汙多與使用生質燃料及接觸二手菸有關。
  5. 減少吸入性肺炎:吞嚥困難是吸入性肺炎的危險因子之一,特別是在中風、帕金森氏症、長期臥床或老年人等,容易因此而反覆住院。預防上要注意進食姿勢要坐正,且頭要稍向前傾,進食後30分鐘勿躺下,食物以黏稠狀為主,較好吞嚥,進食勿說話避免嗆咳。並維持良好口腔衛生,起床後及睡前一天至少兩次使用牙刷清潔清除牙菌斑,降低吸入性肺炎風險。
  6. 營養均衡與蛋白質的攝取:營養不良是老年人感染肺炎的危險因素,低蛋白血症是老年人得到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險因素之一,也會增加感染的死亡風險,故須營養均衡,且要適當攝取蛋白質和維生素,增強免疫力。
  7. 適當的運動:適當的運動對於免疫力有正面效果。鼓勵每日運動,如散步20~30分鐘,如無法下床者,可作簡易床上全關節運動,或鼓勵坐於床邊或坐輪椅活動。
  8. 流感疫苗施打:流感季節開始,高危險及高傳播族群應儘早接種疫苗,讓整個流感季均有疫苗保護力,疫苗施打會減少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呼吸衰竭的風險,也可以減少65歲以上老人發生心肌阻塞和缺血性中風的風險。
  9. 肺炎鏈球菌疫苗施打:肺炎鏈球菌是呼吸道常見的感染源,好發於5歲以下兒童及65歲以上長者。在高危險族群也容易造成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而疫苗仍是目前被認為最有效預防感染的方法。


參考資料
  1. 吳杰亮、李欣蓉等 (2018)。台灣肺炎診治指引。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財團法人鄭德齡醫學發展基金會。
  2. 龔妍心、紀鑫(2023)。高危險族群肺炎鏈球菌感染之預防。醫療品質雜誌,17(4),68-73。
  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024). Pneumonia Prevention and control.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