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企劃

:::
神經復健中的吞嚥復健
內容下載:
口述/資料提供:復健部主治醫師 蕭名彥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護理師 陳佳淩
 
臺灣已是一個高齡化的國家,老化會讓身體機能退化或甚至因疾病而喪失功能,其中包括日常的進食及吞嚥能力。享用美食、就口進食攸關生活品質甚鉅,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此吞嚥復健對於這類吞嚥有障礙的患者尤為重要。人口老化同時產生的長期照護也是照顧者所必須面對的課題,所以無論是照顧者或病人都須好好認識吞嚥復健。


正常的吞嚥(圖一)可分為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部期以及食道期,這些過程分階段介紹如下:
  1. 口腔準備期:透過咀嚼、攪拌和口水分泌,將食物磨碎並形成食團,為吞嚥做好準備。
  2. 口腔期:舌頭將食團由前往後推向咽部,啟動吞嚥反射。
  3. 咽部期:吞嚥反射啟動,喉部上抬並保護氣道,將食團推入食道,以避免食物進入呼吸道。
  4. 食道期:食道蠕動,將食團從食道推送到胃部,完成吞嚥過程。

吞嚥的過程的分期

圖一 吞嚥的過程的分期


吞嚥障礙的原因包括神經損傷(如腦中風或神經退化性疾病)造成口腔或咽部的肌肉無力或協調性不好、頭頸部腫瘤、手術或放療後的結構改變等,也可能由長期臥床、老化、或因為其他疾病一段時間未進食引起肌肉功能退化而發生。吞嚥障礙常發生在年長者、腦中風、頭部外傷、神經退化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症或失智症),或是曾經接受頭頸部手術、放射線治療的病人,手術或呼吸衰竭插管後也常引起吞嚥障礙。


吞嚥困難的常見症狀包括進食的時候嗆咳、東西吞不乾淨、覺得食物卡在喉嚨、很難啟動吞嚥、比如說口水吞不下去一直要吐出來、吞嚥時候引起疼痛等,若不處理,嚴重的吞嚥困難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脫水。喝水或吃東西嗆到頻率太高表示吞嚥時呼吸道保護機制有問題,可能也是吞嚥障礙的一種表現。


吞嚥功能的復健是一個複雜且需要多團隊介入的工作,首先且最重要的是必須先找出病因,並治療引起吞嚥障礙的疾病。而完整的吞嚥功能評估檢查,包括理學檢查、吞嚥內視鏡檢查、吞嚥攝影檢查等,在知道功能的缺損後才能對不足的地方進行訓練或局部的治療。接著是功能訓練,通常在語言治療師指導下,進行特定的口腔或咽喉運動、或用水或食物直接進行吞嚥訓練、配合姿勢調整來改善吞嚥功能。再來則為進行飲食質地的調整,確保食物的質地適合吞嚥,不會容易嗆到造成危險,還要兼顧足夠的熱量和營養攝取,同時確保水分補充充足。還有照顧者的訓練,照顧者要了解在什麼情況下進行餵食最為安全,餵食時每一口的食物量和質地都要適當控制,還要有足夠時間讓患者進行咀嚼、完成吞嚥動作,並且過程中需不斷提醒患者保持端正的坐姿,避免因姿勢不當而導致吞嚥中嗆咳。

吞嚥的復健過程

圖二 吞嚥的復健過程
吞嚥的復健過程非常辛苦,訓練非常耗時費力,而且在多數疾病造成的吞嚥障礙中,很難短時間內有很大的進步,難免感到挫折。但是吞嚥復健是一段持續努力的過程,在跨專業團隊的努力下,有好的評估、好的訓練,持續地累積進展,大多數吞嚥障礙病人都可以改善吞嚥功能、降低吞嚥障礙相關併發症的發生,提高生活品質,重享以口進食的人生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