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園地

:::
年長者預防跌倒護理指導
內容下載:

護理部 林瑛釗督導長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113年1月,臺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過431萬人,占總人口的18.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預測,至民國114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未來每五個人中就會有一位年齡超過65歲。隨著年齡的增長,年長者的身體功能逐漸衰退,跌倒的風險顯著增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的「預防年長者跌倒之報告」,每年65歲以上的年長者中,約有28%至35%會發生跌倒,而70歲以上的年長者則有32%至42%曾經跌倒。年長者的跌倒頻率隨著年齡和虛弱程度的增加而上升。我國於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的結果顯示,65歲以上的年長者中,約每6人就有1人曾經跌倒,而每12位年長者中就有1人因跌倒而就醫,曾經跌倒的年長者再次跌倒的機率也相對較高。年長者跌倒的後果,輕則造成擦傷、挫傷或扭傷等輕微傷害,重則可能導致長期臥床,甚至死亡,增加了家庭照護的負擔及經濟壓力。因此,預防年長者跌倒不僅有助於保護他們的安全,還能改善生活品質,是每個人都應重視的重要課題。


造成年長者跌倒有許多的因素,隨著年齡增長,肌肉的彈性與力量逐漸衰退,視力與聽力也會減退,導致行走時,無法及時發現或聽見環境中的警示;另外,年長者也可能產生骨質疏鬆、器官功能退化、腿部與核心肌群肌耐力減退等。服用的一些藥物可能會影響平衡或是產生讓人昏昏欲睡的副作用,進而增加跌倒風險。尤其現在進入冬天,早晚氣溫變化大,活動量減少,年長者體溫調節功能及血液循環較差,低溫帶來的影響可能更加劇烈。而環境的部分,則是需要注意光線是否充足,浴室、廁所或廚房等地是否有濕滑,另外,顏色的布置是否容易讓年長者看不清楚樓梯的高低等。


協助年長者預防跌倒,我們需要留意以下幾點:
  1. 與醫師討論服藥情形並注意藥物管理
    許多藥物可能會有暈眩、頭暈的副作用,建議年長者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目前的用藥情形,避免重複或加重藥效而導致副作用產生。
  2. 培養運動好習慣並增加心理支持
    年長者在下床或起身時,動作要緩慢行動、外出須穿著保暖衣物及防滑鞋等,亦可進行肢體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與肌力訓練等,增加身體靈活度及增加肌耐力。跌倒的恐懼感可能成為年長者社交隔離的根源,因此家人和朋友的心理支持非常重要。鼓勵年長者參與社交活動,勤於活動身體,在合理範圍內適度進行腿部肌耐力運動,例如散步、伸展運動,有助於減少心理焦慮,並預防跌倒及減少跌倒後不適情形。
  3. 穿著合適服裝、選擇合適輔具
    穿著適合且合身的衣褲與止滑鞋子,千萬不要只穿著襪子或拖鞋行走,避免滑倒;行動不便者,則需要依照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選擇正確的輔具輔助行走,以維護安全。
  4. 居家環境
    家裡環境中的障礙物需要清除,避免雜物堆積於活動的空間或是走道上,並在走廊與房間裝置夜燈或壁燈;廚房、浴室及廁所應該加強地板防滑功能,並加裝扶手設計;日常用品等物則應依照長者活動的習慣與需求,放置在方便拿取的地方,且應避免讓年長者使用板凳或鋁梯拿物,減少爬上爬下的風險。

若發現年長者跌倒了,請記得保持冷靜,可依照以下步驟進行協助:
  1. 在確認環境安全的情況下,不急著讓長者站起身。
  2. 檢查長者的意識狀態,並且確認是否有受傷的情形。
  3. 若長者意識不清或有出血情形,應呼叫救護車送醫。

即便長者意識清楚,若是跌倒的過程中有懷疑頭部碰撞,仍應觀察3~5日長者的意識狀態是否出現變化。


預防年長者跌倒是一項全面性的工作,需要從個人、家庭與社會多方面共同努力。有些年長者可能經歷一次跌倒後,會因為害怕再次跌倒,而限制了自身的行動,慢慢地喪失自主活動力與自信,導致害怕因為跌倒帶來的恐懼進而產生焦慮或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使得身體功能越來越差;此時,家人亦可多予關心與陪伴,鼓勵他們適度運動,建立自信,減少跌倒發生及其帶來的後遺症。最重要的,要時刻提醒自己,也提醒身邊的家人朋友,身體不舒服時千萬不要逞強,家人的協助會是最堅實的後盾。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