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導

:::
家人沒有病識感,我該怎麼辦?
內容下載:

精神醫學部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 王彥欽

 

大華的姊姊是家裡手足中年紀最長的,過去一直是弟妹們的榜樣,待人有禮,工作努力踏實,婚後與先生育有一子。但不知從去年何時開始,每每從工作場合回家總是怒氣沖沖,向先生抱怨公司的人如何找她麻煩,在背後說她壞話,刻意阻礙她升遷。先生原先以為是職場常見的人際摩擦,沒想到這一年多來姊姊的怒氣不只針對同事,連對家人也懷疑他們對自己別有用心,甚至向先生說住的地方遭人竊聽,三更半夜起床對著空氣大罵,彷彿就在跟眼前的人吵架,連孩子也嚇到了。先生向兄弟姐妹們求援,好不容易把她勸到精神科門診就醫,但姊姊總是在診間表現得順從穩定,出診間又說醫師的藥物她不想吃,覺得自己沒病。大華擔心姊姊沒有正視自己生病的問題會影響治療,來問醫師該怎麼辦?

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識感常受疾病影響,有時患者不易察覺自己的問題,或因思考已受疾病影響而難以被說服。此時若家人仍抱持著非要對方認清事實不可、或急著想幫對方解決問題的態度,反而影響情緒、破壞彼此關係。事實上這些家人確實不知道他們病了,自然也不覺得自己需要幫助。若要創造可能改變的契機,仔細傾聽對方的說法、同理他們的需求、肯定在這樣困難狀況下他們感受到的痛苦,才可能成為協助家人往治療及康復道路上的夥伴(可參考哈維亞.阿瑪多博士的著作《他不知道他病了:協助精神障礙者接受治療》,心靈工坊出版)。

有人會質疑:但病人的說法如此超乎常理、不合邏輯,我還贊同他,豈不是加深他的症狀嗎?或者說,要是贊同他對治療的負面意見,會不會讓個案反而不願意治療?反過來說,病人很可能也覺得我們要求他吃藥打針,是個相當不合理的選擇。在這個點上爭執,常常只是徒勞無功,即便我們確實積極地希望個案接受治療,唯有真的讓病人感受到他的需求被理解,才可能順水推舟的造成改變。

回過頭來說,家人面臨這麼大的困難,還要我們急事緩辦,慢慢建立關係,有時難免心情難以接受,或者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此時記得好好照顧自己的心情,尋求不同資源的協助,包含親朋好友的支援。專業資源的介入,或者同為照顧者的經驗分享,都可能提供您此時需要的情緒支持。精神疾患的病識感有時隨著治療進展可能改善,持續與醫師討論治療的不同選項,或者與醫師諮詢家人的狀況可以怎麼協助,也是此時家人可以做的事。

另一方面,有些情況並非此處所描述的重大精神疾患,但家人對於被要求改變仍有許多抗拒或阻礙。這樣的困難可能與個案情緒的困難或心理在意的事情有關,此時多聽聽不同觀點提供的意見,增加彼此的彈性,更能找出可能達到共識的論點。此外,照顧者的身心狀況遭受壓力,亦可至精神醫學部尋求專業資源協助,找到足夠支持家人和自己的方法。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