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部主治醫師 蔡欣熹 |
||||
什麼是高安氏動脈炎? 高安氏動脈炎(Takayasu arteritis)是一種罕見的發炎性血管疾病,會影響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例如腎動脈、下鎖骨動脈以及頸動脈等。高安氏動脈炎的發炎反應最先會在動脈血管壁的中層和外層開始,逐漸發展至整層的大動脈炎,最終,動脈炎會導致血管廣泛的發生纖維化,增加動脈壁厚度,隨後可能發展為主動脈瘤、主動脈瓣疾病及顱外大血管的疾病。 高安氏動脈炎通常年輕時就會發病,發病平均年齡僅26歲,極少在40歲後才開始發生。婦女和亞洲人的盛行率較高,大約90%的病患是女性。高安氏動脈炎的病程隨著發病時間會有所不同,而且變化很大。在疾病的初始階段,大部分都會出現非特異性之症狀,例如,腰痛、關節炎、肌痛、體重減輕、盜汗或低燒等。隨後,有些人在頸部頸動脈區域或胸部主動脈區域出現疼痛的情形,代表血管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發炎變化。高安氏動脈炎第三階段是出現身體器官缺血的徵兆,如肢體缺血、癲癇發作、暈厥、眩暈和腦中風;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或也可能會發生。由於高安氏動脈炎在疾病早期表現不具特異性,大多數人直到出現後期的併發症(如腦中風)才被診斷出來。 動脈炎為何會造成腦中風? 腦中風表示腦部血管阻塞或血流供應不足,導致腦部缺血而出現相關的神經學症狀,如肢體無力、麻木、視力模糊等。當高安氏動脈炎開始影響腦部的血管,如頸動脈或椎動脈時,就有可能使得病患發生腦中風。 除了高安氏動脈炎之外,還有其他的動脈炎也可能會造成腦中風,例如巨細胞動脈炎(Giant cell arteritis),又稱為肉芽腫性動脈炎。不同於在亞洲較好發的高安氏動脈炎,巨細胞動脈炎在西方國家較為盛行,且更常影響60歲以上的族群。巨細胞動脈炎常會影響到顳動脈,會產生太陽穴附近之頭痛、頭皮壓痛、以及間歇性咀嚼困難(jaw claudication)等症狀。 年輕人罹患腦中風還有什麼可能的原因? 年輕人罹患腦中風的發病率正在上升,一部分歸因於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吸菸和心臟病等傳統血管風險因子的盛行率上升,所以即使是年輕病患,也要注意這些風險因子的控制。但更重要的是,年輕人發生中風有一些特有的原因是與老年人相當不同的。舉例來說,動脈剝離是一個常見的可能,會導致腦血流不足或產生腦動脈血栓,發生的原因通常與頭頸部創傷或是結締組織疾病有關;除此之外,幾種罕見或遺傳性的血管病,也可能導致年輕病患發生缺血性中風,例如遺傳性小血管病(CADASIL)、法布瑞氏症(Fabry)、毛毛樣血管症(Moyamoya)、以及前面討論的高安氏動脈炎等;心源性栓塞也是年輕人中風的重要機制,除了常見的心律不整之外,也需要特別找尋年輕中風病患是否有心臟卵圓孔閉鎖不全的現象。 高安氏動脈炎之治療 對於一般的腦中風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治療為抗血小板和其他抗凝血藥物,用以預防腦中風的復發,而高安氏動脈炎的中風患者也不例外,可以減少相關缺血性事件的併發症。除此之外,對於動脈炎患者來說,還需要長期的藥物治療來減少並調控血管的發炎反應,這些藥物包括糖皮質素(類固醇),或是其他的免疫調節與免疫抑制藥物。在高安氏動脈炎後期,病患有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特別是對於有發生腎動脈或主動脈狹窄、大動脈瘤、腦缺血、肢體缺血等血管併發症的病患,可以由外科醫師進行血管重建的手術。 總結來說,雖然高安氏動脈炎是個相對罕見的疾病,但對於患有非典型中風的年輕女性,仍然是一個需要考慮的特殊病因。對於年輕的中風病患,更是要擴大病因檢查的範圍,涵蓋基因診斷、心臟檢查、以及上肢和腹部血管的評估,才能找到真正腦中風的原因且對症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