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疫情訊息

內容下載:

 

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名稱為「新冠併發重症」並修訂病例定義(2024年9月1日起);M痘疫情持續;颱風後國內類鼻疽疫情五年同期最高;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國內百日咳家庭群聚事件;腸病毒及COVID-19疫情仍處流行期

疫情概要

  1. 9月1日起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名稱為「新冠併發重症」並修訂病例定義,國內重症風險持續,請民眾落實個人衛生習慣並儘快接種XBB疫苗。
  2. WHO宣布M痘疫情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籲請醫師提高警覺,加強對疑似病例通報,並協助或轉介符合疫苗接種條件民眾接種疫苗,維護國人健康。
  3. 本土M痘上週新增4例,國內外疫情持續,呼籲符合接種對象儘速打滿2劑M痘疫苗,以提升防護力。
  4. 國內類鼻疽疫情五年同期最高,提醒高風險族群如有相關症狀請速就醫並告知相關暴露史;並籲請醫師提高警覺,及時通報與診治。
  5. 肺炎躍居十大死因第三位,父親節守護爸爸健康,呼籲爸爸們踴躍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提升免疫保護力。
  6. 國內新增1起百日咳家庭群聚事件,呼籲家長按時攜帶孩童接種疫苗,民眾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及早就醫,避免疫情擴散。
  7. 國內腸病毒疫情下降,惟仍處流行期,且鄰近國家疫情上升,提醒民眾暑假出遊,不忘持續落實個人防護措施。
  8. 國內COVID-19疫情下降,惟目前仍處流行期,建議民眾儘早接種新冠XBB疫苗,降低重症發生風險。

新冠併發重症(COVID-19)

疾病管制署2024-08-20

  • 疾病管制署考量多元監測方式已能有效掌握COVID-19疫情,為降低醫院通報負荷,經諮詢專家後,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名稱為「新冠併發重症」、通報時效為「1週內」,另修訂病例定義,調整臨床條件為「發燒(≧ 38℃)或有呼吸道症狀後14 日(含)內出現肺炎或其他併發症,因而需加護病房治療或死亡者。」,並自今年9月1日生效;公費藥物開立條件不變,不影響民眾權益。
  • 國內新冠疫情下降,將觀察未來一週疫情趨勢,如持續低於流行閾值將可脫離流行期,惟目前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另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病例檢出皆以KP.3各占36%及27%為多,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 國內疫情雖降,但重症死亡風險持續,且國際新冠疫情仍呈上升趨勢,民眾如有出國旅遊計畫,建議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保護力,並落實勤洗手、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接種院所資訊可至疾管署官網「新冠/肺鏈疫苗專區」查閱。

M痘

發佈日期:疾病管制署2024-08-16、08-20

  •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全球M痘疫情緩升,其中非洲區自5月起疫情明顯上升。WHO於8月14日針對此波疫情召開緊急委員會,並於會後表示,非洲疫情以剛果民主共和國為主,今年報告病例數已逾15,600例,537例死亡,主因為開始流行能快速傳播之Ib型病毒,並陸續透過人際接觸擴散至周邊國家,目前已知Ib型病毒可能主要透過性行為和家庭接觸傳播,感染者多為年輕成人和兒童。鑑於此波疫情已出現跨國傳播且致死率高達3%以上,決議宣告此次疫情成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疾病管制署已於8月15日提升非洲七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將剛果民主共和國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並將該國鄰近已有疫情、或已出現Ib型病毒之國家,包括:中非共和國、剛果、蒲隆地、肯亞、盧安達、烏干達等六國,提升至「第一級:注意(Watch)」。
  • 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8月14日累計確診399例病例(37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目前國內雖尚未有感染M痘Ib型病毒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Ib型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且國內本土IIb型M痘疫情仍持續。疾管署提醒醫界朋友診療病人時若發現符合「M痘」通報定義,如: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及病人出現有發燒(≥38°C)、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症狀,臨床醫師無法以其他已知病因解釋,請於24小時內至「傳染病通報系統(NIDRS)」進行通報,並採集檢體(如:水疱液、膿疱內容物及咽喉擦拭液等)送驗。
  • 目前國內已儲備足夠M痘疫苗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疫苗庫存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約可提供7-8萬人次M痘疫苗接種,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有約440人份。另接種疫苗為目前預防M痘最有效的方式,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醫界朋友於診療時遇有符合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與不特定對象發生性行為、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請協助或轉介前揭民眾及早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僅接種1劑者,亦請儘速完成第2劑,以獲得完整保護力,M痘疫苗接種合作醫院名單詳見https://gov.tw/3SG

類鼻疽

發佈日期:2024- 08-06

  • 凱米颱風襲臺帶來強風豪雨,造成多處地區積水及淹水,根據疾病管制署傳染病通報系統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8月5日,全國本土類鼻疽確診個案已累計18例,創五年同期新高,且上週(7/30-8/5)確診11例本土個案,均發生於南部地區,包括高雄市8例、臺南市2例及嘉義縣1例,其中10例有慢性病史,另1例有酗酒史,11人均住院,其中3人住加護病房治療中。
  • 類鼻疽是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致病原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透過皮膚傷口接觸土壤或汙水而感染,也可因吸入、食入塵土或汙水而感染,颱風後帶來的強風豪雨會將土壤中的病原菌帶出地表,常造成吸入性感染。我國於94年海棠颱風、98年莫拉克颱風、100年南瑪都颱風、105年尼伯特颱風、108年利奇瑪颱風後,均曾出現類鼻疽疫情。類鼻疽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症狀表現差異大,從無症狀、發燒、局部疼痛、呼吸窘迫、肺炎、慢性內臟器官或局部皮下化膿,到嚴重的敗血性休克都可能發生,而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國內統計近五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高風險族群為有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的人,重症機率較高。有上述慢性病的民眾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
  • 因類鼻疽疫情常伴隨颱風侵襲後發生,預估至八月下旬均為確診高峰,故疾管署籲請臨床醫師診療時如遇有疑似症狀之個案,應加強詢問如為居住水災地區或有疑似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應將類鼻疽列入鑑別診斷之考量,給予妥適的治療,並於72小時內儘速向當地衛生主管機關通報,同時採集檢體送衛生機關確認。

肺炎鏈球菌

發佈日期:2024- 08-06

  • 肺炎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三位,且男性肺炎死亡率是女性1.5倍,為守護爸爸健康,並降低65歲以上民眾因肺炎鏈球菌導致肺炎等嚴重併發症或死亡機率,疾管署全年提供65歲以上民眾接種1劑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簡稱13價疫苗)及 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簡稱23價疫苗),以加強免疫保護效力,請鼓勵並安排家中符合資格民眾儘速完成接種,共同守護家人健康。
  • 依研究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後併發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風險,對中重症保護力高達75%。為確保完整免疫保護力,請65歲以上民眾依接種建議完成1劑13價疫苗及1劑23價疫苗接種,如有其中任一劑尚未接種者,應於間隔1年後完成接種。另提醒高風險對象(包含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及器官移植者)、機構住民及洗腎患者接種13價疫苗後則「間隔至少8週」即可接種23價疫苗,請符合民眾儘速安排接種。接種院所可至疾管署官網「新冠/肺鏈疫苗專區」/疫苗接種院所查詢/【肺炎鏈球菌疫苗】各縣市合約院所名冊網址查詢。

百日咳

發佈日期:2024- 07-30

  • 國內新增3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同一起北部家庭群聚,首例個案為10多歲男性,從未接種百日咳相關疫苗。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亞洲中國、韓國及菲律賓等皆出現明顯疫情且於4、5月起驟升。
  • 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
  • 今年百日咳疫情為近5年新高,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民眾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腸病毒

疾病管制署2024-07-30

  • 國內腸病毒疫情呈現下降趨勢,惟仍處流行期,且鄰近國家日本、韓國、泰國及新加坡之疫情持續呈上升趨勢,近期病例數皆高於近年同期;適逢暑假期間,為國內外旅遊旺季,疾管署提醒家長,帶家中幼兒開心出遊的同時,不忘持續落實個人防護措施,指導小朋友出入公共場所後以肥皂濕洗手,遠離疫病威脅。
  • 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及D68型為零星檢出且感染個案均為輕症。2024年累計4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及克沙奇A10型各2例,其中3例為未滿1歲幼童,呼籲民眾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注意預防措施及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 暑假期間,請家長保持警覺,出外回家後,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務必正確洗手,以降低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機會,並保持個人及孩童衛生、協助孩童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倘家中幼兒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請留意幼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至醫院就醫,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
  • 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臺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關心您~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