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花絮

:::
流浪的女子
內容下載:
 

阿玲年輕時曾至美國求學,因各種環境因素沒有完成學業,在美國的中國餐館打工,時間一晃過去幾十年,餐廳的生意因新冠肺炎影響漸漸蕭條,阿玲的工作機會也越來越少。在花光積蓄後,阿玲用僅存的現金買單程機票回台,數十年沒有與父母聯絡,回臺灣後才發現父母皆已過世,無家可歸的阿玲從此成為「無家者」。


「無家者」的定義為居無定所、露宿或住在收留單位的人,這些人不一定在我們常見的街頭、火車站或公園,也有可能在便利商店、網咖等地方。根據衛生福利部2023年的資料,臺北市無家者的男女比例為5:1,臺北市女性無家者約有250人,但因女性露宿街頭的不便與危險,使得女性在無家者的群體中更加隱形,實際的人數與比例,可能遠高於調查中的統計數字。如果您是女性讀者,或許可以想像一下深夜獨自走在街頭的感受,是不是也會格外的緊張?當察覺不經意或刻意打量自己的眼神時,或是坐在候車亭、公園長凳上被陌生男子刻意的接近搭訕時,內心被油然而生的恐懼淹沒、只想趕緊逃離?可想而知在街頭生活的女性隨時處在精神緊繃的狀態,無法好好休息,長期的惡性循環使女性無家者身心俱疲,再加上年紀漸長連帶著健康狀況較差,這些都影響著女性無家者的工作能力,使她們更難以脫離困境。


阿玲曾在兼職清潔工作中受傷,但街頭環境衛生不良使傷口惡化而無法工作一段時間,近期因內科及婦科疾病到醫院急診和門診求診治療,無力繳納醫療費用而與醫院的社工師相遇。每次與阿玲的會談當中,都可以感受到阿玲的工作動力及對穩定居所的渴望,但礙於年紀與健康狀況的變化,隨時可能回到街頭,也讓阿玲的生活像雲霄飛車一樣充滿高低起伏。


在某次的會談,與阿玲介紹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在南陽街附近的「重修舊好」工作站,鼓勵她尋求提供給女性無家者的服務。之後阿玲告訴我,當她無法負擔日租套房的費用時,她會睡在「重修舊好」的門口,想到早上醒來會看到熟悉的工作人員,會讓她感到比較安心。而後有機會再與工作站的社工師們交流個案轉介服務情形時,了解到阿玲由芒草心協會媒合兼職清潔工作,平常在重修舊好工作站洗澡、洗衣、休息;阿玲流利的英文在國際交流活動中,更讓大家認識了臺灣無家者的處境及提供服務的非營利組織。雖然阿玲的人生仍然跌跌撞撞,但在這樣的不穩定中,由醫院、社會福利服務中心、非營利組織共同建構的支持網絡,努力接住阿玲、不讓她往深淵墜落,期待有一天她可以被更多人接納,並與自己重修舊好。

社會工作室社工師 宋宛怡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