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園地

:::
【優質安心守護】腸病毒知多少?
內容下載:
 
小故事
近日天氣終於回溫了,阿惠趁著好天氣帶著可愛的4歲雙胞胎兒子小明、小傑到親子公園,孩子們與其他孩子玩得不亦樂乎。回家三天後,小傑開始有不舒服並且哭鬧的情形,阿惠發現小傑的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趕緊帶著小傑就醫,才知道感染腸病毒了!服用小兒科醫師開立的藥物後小傑的症狀好轉,阿惠趕緊把家裡環境進行清潔與消毒,並清洗孩子們的絨毛玩具,降低雙胞胎弟弟小明感染的機會。


腸病毒是什麼?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為幼兒常見的疾病,包含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伊科病毒(Echovirus)及腸病毒(Enterovirus)等種類,每一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此種病毒世界各地均有,常於夏季、初秋流行,臺灣地區因位在亞熱帶,所以全年都可能有感染發生。腸病毒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糞便、飛沫等途徑傳染;另外,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更容易因接觸幼兒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而發病。腸病毒多發生於十歲以下之小孩,人群密集處尤易發生流行。

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5歲以下的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近幾年國際間陸續發生流行疫情的腸病毒D68型,幼兒感染後可能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克沙奇B型病毒及伊科病毒主要威脅新生兒,嚴重時可能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等。

在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7天內,家長與其他照顧者要特別注意其病情變化,如果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到大醫院就醫。



治療照護與預防
腸病毒目前除了小兒麻痺病毒及腸病毒A71型疫苗外,沒有疫苗可供預防,感染後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多數患者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僅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若要降低感染的機會,最好的預防方法如下:
  1. 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3. 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4. 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5. 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6. 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7. 新生兒及嬰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8. 在接觸或哺育新生兒前應洗手,必要時務必更衣、戴口罩;除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以外的人員儘量避免接觸新生兒。
  9. 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10. 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消毒
酒精對於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消毒,配製及使用時請穿戴口罩、橡膠手套和防水圍裙等,必要時配戴護目鏡,以防噴濺,並注意環境通風;一般環境消毒使用的消毒水濃度為500 ppm,即8瓶1,250 c.c.保特瓶的清水加入100 c.c.漂白水;用於處理腸病毒患者分泌物或排泄物汙染的消毒水濃度則為1,000 ppm,即8瓶1,250 c.c.保特瓶的清水加入200 c.c.漂白水。此外,只需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嬰兒床柵欄及樓梯扶把等)、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等做重點性消毒,不需要大規模噴藥消毒。稀釋後的漂白水請於24小時內使用完畢,未使用的部分在24小時後應丟棄。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宣導單張「小心腸病毒可能就在你身邊」




小叮嚀
「教托育機構」及「家庭」最容易傳播,照顧者應定期清潔環境及重點消毒,時常清洗消毒兒童常接觸之物品及玩具,並持續教導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此外,家長及教托育人員應多加留意學童及嬰幼兒健康狀況,如有出現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降低重症風險。


參考資料



品質管理中心管理師 陳妤昤
品質管理中心副主任 莊寶玉
專業諮詢:小兒部主治醫師 戴季珊、感染管制中心護理師 劉瑋琳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