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導

:::
常見外傷藥品簡介
內容下載: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亦是免疫的第一道防線,在日常生活中,它總是免不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受到傷害。這種情形下,了解正確的傷口護理觀念,並在專業醫護人員的協助下,依據傷口的類型選用適合的敷料及藥物,不僅能減少受到感染的風險,更能加速傷口癒合,並降低留疤的可能。

傷口的分類:

  • 急性傷口:指皮膚被外力造成損傷,可自行癒合的傷口,如:撕裂傷、擦傷及手術傷口。
  • 慢性傷口:指因某些原因導致皮膚癒合機制無法正常發揮,需長時間治療慢慢才能癒合的傷口,如:腫瘤生長或潰瘍、放射線治療的皮膚副作用、褥瘡、糖尿病足等。

基本傷口護理

  1. 止血:所有外傷首要的處理便是停止傷口的繼續出血,以避免產生嚴重全身併發症,如:出血性休克。一般可用直接加壓止血法或止血點止血法(壓迫出血處近心端之動脈)。
  2. 清潔/清創:傷口清潔是傷口處理最基本且重要的步驟,以生理食鹽水或蒸餾水為佳,適當的沖洗可將傷口上污染源及異物清除。若傷口過深或已有壞死情形,請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做進一步治療。過深的傷口可能有異物殘留或傷及深部組織的風險,而壞死的組織則可能成為感染來源,並造成明顯疤痕。
  3. 消毒:清潔後的傷口可用局部消毒藥品做初步消毒,減少感染風險,但須注意正確使用方法及濃度,以免反而傷害到細胞,影響傷口癒合。
  4. 上藥:高感染風險及已有感染症狀(紅、腫、化膿等)的傷口,可在醫師指示下使用外用抗生素藥物。
  5. 包紮:依據傷口選用適當的敷料可以防止傷口受到外來物汙染及摩擦,吸收多餘的滲出液,使傷口保持在乾淨潮濕的環境下,以利肉芽及上皮組織細胞生長,促進傷口癒合。

傷口癒合過程

  1. 炎症期:免疫細胞與血小板於傷口處聚集,使傷口止血並消滅外來病原體。組織胺分泌,會有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
  2. 增生期:傷口開始修復,膠原蛋白聚集,血管新生,是組織修復的關鍵。
  3. 重塑期:表皮已經長好,修補傷口的膠原蛋白會進行重新排列。

常見外傷用藥

  1. 局部消毒劑
    • 酒精
      如48~95%的乙醇及50~91.3%的異丙醇,為安全有效的局部消毒劑。小傷口經清潔後,酒精可快速消滅細菌,但用在大面積傷口上會造成明顯刺激和疼痛,也可能因吸收造成毒性,須謹慎使用。
    • 雙氧水
      雙氧水塗抹傷口時,會分解發泡而達到清潔傷口的目的,只適合第一次消毒傷口,不建議持續使用,亦不適合深部傷口,以免傷害皮膚細胞及抑制肉芽組織的新生。
    • 優碘
      優碘(povidone iodine)是日常常用的廣效性消毒劑,使用後會游離出碘進行氧化反應,進而達到殺菌。缺點是容易造成傷口及衣物染色,且長期大面積使用可能會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
    • 白藥水
      以benzalkonium chloride為主要殺菌成分,此外還含有局部麻醉劑、血管收縮劑及抗組織胺,可同時達到止痛、止血、止癢等作用,且因是無色透明藥水,無染色的疑慮。但因血管收縮劑具傷口收斂作用,白藥水只適用於淺層傷口。
    • 紅藥水、紫藥水、黃藥水
      過去經常使用的各色消毒藥水,近年來因各自的缺點,且相對殺菌效果較低,已逐漸淘汰不再使用。

  2. 局部抗細菌製劑
  3. 傷口是容易聚集微生物的所在,但並非所有的傷口都「必須」使用抗生素藥膏來治療。對於一般輕度傷口,只要做好清潔及傷口護理即可,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藥膏。而傷口較深、較大、有染汙,或是患者本身疾病(如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等)導致感染風險高者,可在醫師指示下使用外用抗生素藥膏,建議薄擦一層就好,厚敷治療效果不會更佳,還會增添後續換藥及清潔的困難。

如何防止傷口留疤

當我們傷口傷到真皮層,癒合後往往會留下疤痕,不但影響美觀還難以消除。但只要我們在傷口癒合的早期做好預防,便可以減少病態性疤痕的產生,並大大縮短淡化疤痕的時程。一般來說,前期的傷口照護的好,傷口的炎症期與增生期越短,病態性疤痕(如蟹足腫產生的機率越低。而當到了成熟期,傷口表面長出薄膜,此時皮膚的膠原蛋白開始重新排列,便可以開始使用除疤的產品。

要減少疤痕的產生,最重要的兩點便是維持皮膚的張力,及適當的保濕。增生期到成熟期的傷口新生的皮膚十分脆弱,這段期間可以開始使用「免縫膠帶」,又稱「美白膠帶」,來固定傷口。免縫膠帶可以藉由壓迫使傷口平整避免增生、肥厚,並盡量減少拉扯傷口而加快癒合。

市面上的除疤產品百百種,建議以含「矽膠」的產品為最佳選擇。矽膠會在疤痕外形成保護膜,維持疤痕的溼度並施加壓力,使膠原蛋白可以適當排列不過度增生堆積,還能促進疤痕軟化、淡化。常見的矽膠產品有凝膠及貼片。兩者效用相差不大,但凝膠較適合關節處或凹凸不平的傷口,而貼片則適用於平坦處的大傷口,民眾可依自身傷口的類型及位置挑選適合的產品。

結論

傷口護理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傷口清潔與潮溼的環境,傳統觀念認為傷口要透氣乾燥,但其實封閉式包紮可保持傷口濕潤,促進組織細胞生成移動,防止傷口汙染,使傷口加快癒合,也較不易留疤。慢性傷口的患者除了傷口護理外,也要了解阻礙傷口癒合的原因並加以控制,例如減輕皮膚受到的壓力及摩擦、控制血糖、健康均衡的營養攝取等。

在外用藥物使用上,並非所有傷口都須使用外用藥膏,也不是所有藥膏都可以用在開放性傷口上。請避免使用成份、效期不明的藥膏或草藥,並諮詢專業醫療人員選用適合的藥物及敷料。如傷口出現紅腫熱痛、久未癒合或發燒等症狀,表示傷口可能受到感染,請儘速就醫尋求協助。

參考文獻

  1. David G Armstrong, Andrew J Meyr, Basic principles of wound management. In: UpToDate, Connor RF (Ed), Wolters Kluwer. (Accessed on January 29)
  2. 于博芮(2017), 最新傷口護理學(三版),臺北: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 林慧玲、沈麗娟、陳瓊雪、林麗真(2011),非處方藥,臺北:健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 臺大醫院藥劑部藥品資料查詢
  5. 藥品仿單

藥劑部藥師 李德儀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