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園地

:::
生命的抉擇:面對急救復甦後的醫療決策,你我共同關心
內容下載:
 
當病人在醫院外或院內心臟停止跳動後,經急救成功,使血液再次循環,心臟再次跳動,這種情況下的生存率大約是9%。然而,經歷這樣的急救後,神經系統的恢復卻相對較低,僅為2%左右。為了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神經預後,醫療界引入了目標溫控的概念,即在急救後將患者的體溫維持在特定範圍內,以降低腦部對氧的需求,抑制神經細胞的死亡。

目標溫控是透過使用特殊儀器,使患者的體溫在33~36.5℃之間保持24小時。這有助於減少腦部的氧需求,降低細胞代謝速率,防止神經細胞死亡,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並促進神經系統的恢復。

儘管目標溫控可以提升患者的存活率,但部分患者可能仍會面臨認知功能缺陷,生活不能自理的問題。因此,在患者家屬的參與和討論下,醫療團隊會考慮不同的醫療選擇,包括長期照護、撤除維生系統以及器官捐贈。這需要考慮各種因素,如病人的生命週期、經濟情況,以及家屬對未來照護方式的期望和價值觀。

這裡有三個醫療選擇,我們來看看它們是什麼:
長期照護:
  1. 情境:當病患在經歷心跳停止後,經過急救並且生命徵象穩定,但可能無法恢復正常神經功能,導致中度至中重度的功能障礙,無法自立生活。
  2. 建議:醫師可能會建議執行氣切手術,然後可以選擇轉到最近的呼吸照護中心或者在家接受長期照護。
  3. 注意:長期照護對於日常生活活動和認知功能有一定的影響,需要考慮患者的生活能力。

撤除維生系統:
  1. 情境:當醫師確定病患的病情無法治癒,且會進入無法避免的末期階段時,家屬可以考慮撤除人工呼吸器等維生系統。
  2. 程序:這需要家庭會議,醫療團隊和家屬共同參與,並且經過完整的病情說明後,家屬可以決定撤除維生醫療的時間。
  3. 考量:這是基於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規定,目的是減輕末期病人的痛苦。

器官捐贈:
  1. 情境:當病人被確診為腦死時,意味著腦部功能完全喪失,而且無法恢復。這時家屬可以考慮器官捐贈。
  2. 過程:家屬了解病人的病情已經走向不可逆的狀態,並同意無償捐贈適合的器官給需要的病患。
  3. 重要:器官捐贈是一個新的開始,可以拯救其他病患的生命。家屬擁有充分的選擇權,可以選擇是否捐贈器官。

整個過程需要醫療團隊和家屬的共同努力,透過細心的討論和考慮,達成最適合患者的醫療決策,以確保患者獲得最好的照護。




護理部護理長 朱育瑧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