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導

:::
外食族如何控制體重
內容下載:
 

「營養師我想要減重,但外食要如何選擇健康的食物啊?」想必這是現代每位外食族都面臨過的困擾,究竟外食該如何選擇食物才能幫助體重控制呢?

在生活繁忙的現代,為了節省時間,方便快捷的外食儼然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中在各式情境下的首選。早在2015年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結果就顯示早餐、午餐的外食人口皆已突破千萬,其中以學生與上班族在外時間較長,更容易選擇外食,同時也指出幾項外食常見缺點,包括:(1)主菜份量太大;(2)套餐蔬菜量不足;(3)幾乎所有菜餚都用油烹調;(4)多數供餐場所提供制式餐盒,未考慮個人不同熱量需求等問題。所以針對這些問題,以賣場與超市食品為例,提供外食族一些好用的選擇小技巧,讓大家在挑選外食的時候也可以吃得安心又健康。

首先大家在購買賣場或超商食品時都有看過營養標示吧,但有注意過這些標示所代表的意義嗎?其實只要知道營養標示的解讀方式,就可以簡易估算自己那餐所攝入的營養狀況囉!讓我們按照以下步驟,一起聰明外食:

  • 留意產品的包裝份數:大家常誤會營養標示上寫的每份熱量就是指那包食品的總熱量,但其實有時候一包食品內含不只一份,如圖片中所標示:本包裝含有2份,每一份熱量雖然只有242大卡,但若一次吃完一整包,就須把一份的熱量乘上本包裝含有的總份數,則攝取的熱量會飆升至484大卡,所以進食前需先注意包裝上的標示為幾份的量,記得把每份的熱量乘上總份數,才能確實知道自己攝入的總熱量喔!詳參見營養標示(圖一)。
    圖一、營養標示

  • 注意脂肪的攝取狀況:一克脂肪就含有9大卡,是所有營養素的熱量冠軍,通常脂肪克數越高,食物的熱量就越高。脂肪是身體不可或缺的能量之一,若長期缺乏脂肪或攝取不足,會導致缺乏「必需脂肪酸」進而出現賀爾蒙分泌不足、細胞膜功能不全等影響生理狀態的情況,因此在脂肪選擇上並不是只能選擇0脂肪,而是要留意總攝取量與組成成分,目前成人每日飲食中脂肪攝取量應該占總量的20~30%,每日的熱量攝取建議請參考表一、表二。舉個例子,一個屬於體重正常(BMI:18~24)60公斤、160公分的輕度工作者,為了維持身體所需,每日需要約1800大卡,而這1800大卡的熱量中,脂肪的供應量約占20%大約是360大卡,以每克脂肪9大卡來計算就代表每天需要吃約40公克的脂肪,平均至一天三餐則每餐可食用約14克脂肪(約小於1大匙的油),所以在選擇時就須避免脂肪量太高的餐點。此外脂肪底下標示的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則是屬於脂肪組成成分,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含量多均會增加體內膽固醇含量,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一般建議飽和脂肪酸的比例不超過總脂肪的三分之一,若每餐需吃14公克的脂肪,則飽和脂肪建議每餐少於5克。

  • 認識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又叫做「醣」,也包含「澱粉」、「纖維」、「寡糖」還有「糖」。常見的米飯、麵條、麵粉製品、根莖類澱粉等屬於「醣」;而米字旁的「糖」指的是額外添加或食物本身中就含有的「精製糖」,像是常見的砂糖、蔗糖、果糖等。一般在計算熱量時會把每公克的碳水化合物算成4大卡熱量,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有標示膳食纖維含量,則膳食纖維熱量以每公克2大卡計算,衛生福利部建議國人每日攝取量20~38公克的膳食纖維(依年齡、性別、活動量、總熱量攝取而不同),膳食纖維有增加飽足感、降低油脂的消化與吸收作用,有助控制血糖、血脂及減重。目前成人每日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應該占總量的50~60%,每日的熱量攝取建議請參考(表一、表二)。同樣以一個體重正常(BMI:18~24)60公斤,160公分的輕度工作者為例,若每日需要1800大卡,碳水化合物的供應量應該占50%約900大卡,以每克碳水化合物4大卡來計算就代表每天需要吃225公克的碳水化合物,平均至一天三餐則每餐可食用75克的碳水化合物,其中膳食纖維建議超過6克。

總結以上資訊,學會判讀營養標示,了解自身建議攝取的熱量需求,就可以在購買外食時有更進一步的選擇與控制,拒絕地雷食物,至於沒有營養標示的自助餐或麵攤等,在很難確切分析其成分的情況下,可以參與臺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每年7~9月開設的減重班課程,此課程特邀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體育老師教導飲食控制、有氧運動並配合情緒心理與行為矯正方法,讓大家安全有效的減肥。若想要更個別化的專業指導,也可於平日門診期間掛診家庭醫學部或營養師門診,將可為您提供更專業的減重相關服務。




營養室營養師 林郁芳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