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疫情訊息

內容下載:

 

疫情概要

  1. 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死亡病例,民眾如赴瘧疾流行地區前請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取得預防性藥物,並於當地做好防蚊措施
  2. 因應農業部公布國內乳羊場檢出布氏桿菌陽性動物,疾管署呼籲畜牧場等工作人員工作時應正確佩戴個人防護裝備
  3.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及專家建議,修訂「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第二十五版」,新增Molnupiravir及Baricitinib使用注意事項疾管署已於4處國際機場針對中港澳入境有症狀旅客「定點監測、鼓勵採檢」,目前檢出以流感為主。國內社區流行呼吸道感染亦以流感為多,請家長留意幼童健康,民眾踴躍接種疫苗
  4. 目前國內處流感流行期,且中國當地呼吸道疾病疫情上升,提醒民眾儘早完成接種流感及新冠XBB疫苗,如有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

瘧疾

疾病管制署2023-12-12

  • 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死亡病例,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卵形瘧;其中以間日瘧及惡性瘧最常見。症狀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早期症狀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
  • 建議國人出國旅遊前,應先查看疾管署網站「國際旅遊處方箋」,了解目的地的疾病流行情況,並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和旅遊計畫,到旅遊醫學門診進行專業諮詢和預防接種。也特別提醒將前往瘧疾高風險的地區旅遊,例如非洲、南亞、中南美洲等,建議在旅行前諮詢醫師意見及取得預防用藥,並在旅行前、旅途中及返國後依照醫囑使用瘧疾預防藥物,旅行期間也應採行防蚊措施,以降低感染瘧疾的風險。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

流感/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疾病管制署2023-12-07、12-01、11-28

  • 疾管署經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112年11月10日公布COVID-19第14版治療指引(Therapeutics and COVID-19:living guideline),以及國際間就Baricitinib對懷孕及哺乳女性診治指引建議,並諮詢專家,修訂「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第二十五版」,於 Molnupiravir之注意事項中增加「WHO建議免疫缺乏或免疫抑制患者且無法使用Paxlovid或Remdesivir時,可有條件使用」,以及於Baricitinib之注意事項中增加「懷孕婦女應避免使用。應讓病人了解用藥對胎兒及孕婦的潛在風險及效益,共同決策是否於懷孕期間使用Baricitinib」與「哺乳期間不得使用Baricitinib,應斟酌授乳對兒童的效益以及女性接受治療的效益,以決定要停止哺乳或是要停止Baricitinib治療」等說明文字,以為醫療人員用藥處置之依循。
  • 為加強監測中國呼吸道疾病疫情,自2023年11月26日起,於臺北、桃園、臺中及高雄,共4處國際機場實施「定點監測 鼓勵採檢」措施。此措施為針對自中港澳入境有症狀(類流感)旅客,鼓勵採檢,檢驗包含流感病毒、新冠病毒、鼻病毒、肺炎黴漿菌、腺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等17種病毒及4種細菌。目前首4日總計採檢38人,其中13例為流感病毒、3例為新冠病毒、3例為腺病毒、2例為鼻病毒,6例為陰性,另有11例檢驗中。依據目前監測資料與檢驗結果,中國呼吸道感染症疫情目前評估風險不變,為已知病原於社區高度流行,近期改以流感病毒為主,黴漿菌疫情已下降我國將持續密切監測其疫情發展。
  • 有關外界關心國內黴漿菌肺炎流行現況,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玉成醫師說明,肺炎黴漿菌為呼吸道感染及肺炎常見的致病菌,較常見於年輕人及5歲以上兒童,臺灣一年四季皆有案例,尤好發於春夏之交及初秋。一般而言,肺炎黴漿菌造成的症狀輕微,感染後多數人可自行痊癒,常見的症狀有喉嚨痛、倦怠、發燒及長達數週甚至數月的咳嗽,約有10%的人會出現肺炎,但症狀亦相對輕微,因此俗稱「會走路的肺炎」。雖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資料顯示,黴漿菌肺炎可能每3至7年會有一波較大的流行,惟國內監測近期佔比偏低,屬低度流行,請民眾不用擔憂焦慮。疾管署表示,針對外界擔憂相關藥品不足,食藥署已說明在黴漿菌肺炎藥物方面,兒童用原廠藥水10月已增加輸入,且國內同成分之學名藥12月將大量產;成人用藥品目前庫存亦充足,無短缺疑慮。黃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呼吸道感染仍以流感為多,且流感流行高峰即將來臨,幼童為流感高風險族群,儘快接種疫苗獲得保護力才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同時也提醒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降低併發重症風險。
  • 疾管署強調,根據美國何大一博士團隊最新研究顯示,接種XBB疫苗可大幅增加接種者對抗目前新冠流行株(XBB.1.5和EG.5.1)及新興變異株(如HV.1、HK.3、JD.1、JN.1)之免疫反應,中和抗體上升可達27倍,建議民眾接種XBB疫苗提升自我保護力。65歲以上民眾接種COVID-19疫苗可獲得各縣市提供之500元(含)以下衛教品及COVID-19快篩試劑,此外,為增進全民接種可近性,各縣市亦有提供隨到隨打之接種服務。接種院所可至疾管署官網「秋冬疫苗專區」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布氏桿菌病

發佈日期:疾病管制署2023-12-09

  • 因應農業部今日公布國內乳羊場監測檢出布氏桿菌陽性案例,衛生單位已完成工作人員造冊,該乳羊場工作人員共4人,平日工作時有穿戴口罩、手套等防護裝備,目前健康狀況無異常,將持續監測其健康狀況。另該乳羊場不對外開放擠乳,亦不對外開放民眾觀光遊玩,且已撲殺完畢,評估對社區民眾尚無傳播風險。國內自2012年將布氏桿菌病納入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監測,依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僅2015年發生1例自印尼移入確定病例,迄今無本土病例的發生。
  • 布氏桿菌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菌存在受感染動物的組織、血液、尿液、乳汁、陰道分泌物、胎盤等,人類主要經由黏膜或破損的皮膚接觸感染動物組織、食入受布氏桿菌汙染的食品或未經消毒殺菌的牛奶而感染,實驗室、屠宰場或肉類包裝廠人員可能經由吸入病原菌而感染,人傳人情況較為罕見。
  • 布氏桿菌病為全球性疾病,地中海沿岸、中東、非洲、中亞、印度、中美及南美洲與墨西哥較為常見,潛伏期通常為1-2個月(5天到5個月不等),常見的症狀包含發燒、頭痛、食慾不振、全身倦怠、關節痛及體重減輕,症狀可能持續數天、數月,有時伴隨神經炎、睪丸炎及心內膜炎等症狀。呼籲畜牧場、實驗室、屠宰場或肉類包裝場工作人員及獸醫師於工作時應正確佩戴口罩、手套、圍裙、護目鏡等防護裝備,民眾旅遊時請勿生食動物肉品或飲用未經殺菌之奶類及其製品,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及動物接觸史;醫療院所如發現疑似個案,請於1週內通報。

~臺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關心您~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