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企劃

:::
如何做好腎臟保健,預防腎臟病
內容下載:
 
現代人經常外食,雖然節省了料理食物的時間,卻無法兼顧營養,有時甚至不自覺吃了過多高糖、高鹽的食物,加上隨處可見的各種保健產品常標榜著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口號,讓很多民眾深信不疑而大把大把地吃下這些所謂的補品,長久下來反而造成腎臟的負擔。


除非吃到有毒物質(例如:早期的農藥巴拉刈中毒、毒奶粉之三聚氰胺),否則單一的食物很難會造成腎臟損傷,反而是長期攝取熱量過高、過甜、過鹹、過油的食物,容易造成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藥物的部分,大家最熟悉的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對腎臟的傷害風險較高,但疼痛是很難忍受的感覺,我們熟悉的普拿疼較不會傷害腎臟,必要時可適量使用,但建議服用後應多喝水,以避免腎臟灌流不足造成傷害。此外,有些民眾會服用中藥湯來養生,但我們都知道「是藥三分毒」,中醫裡的「科學中藥」經過安全把關,對腎臟避免額外負擔,其餘來路不明的藥物則建議不可任意服用,以免傷害腎臟。


不良的生活習慣也容易造成腎臟損傷,例如:憋尿造成泌尿道或腎臟發炎,而暴飲暴食產生三高或肥胖也會間接增加腎臟負擔等。建議平時應多補充水分,攝取適量的蛋白質、油脂、及蔬菜、水果等膳食纖維,以養成好的腸道菌,控制體重、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將有助於腎臟功能維持良好的狀態。


慢性腎臟病可依照時鐘記憶法分為5期(如圖示),先依照腎絲球過濾率分期。其中,第1、2期必須合併腎臟受損證據,如:出現蛋白尿和輕微血尿;第3、4期雖進入中重度腎臟受損但尚未需要洗腎;再進一步,到第5期時腎功能已嚴重衰退,如出現嚴重電解值、酸鹼度或水分失衡,必須接受(洗腎)透析治療。由於腎臟疾病初期未必有明顯症狀,很可能稍不留意在日積月累之下就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當出現有泡沫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感等症狀時,應盡快就醫做進一步檢查。近期國健署也宣導「謹腎」五口訣「泡、水、高、貧、倦」來呼籲大家注意腎臟功能,平時也可善用健保資源,40歲以上每三年、65歲以上每年可做一次成人健檢,透過驗尿及抽血等方式來檢查腎臟功能,就可早期發現初期腎病,以早期追蹤及治療。


結論
腎臟在人體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負責將代謝之後的水溶性廢物透過尿液排出體外,但它卻是個沉默的器官,隨著年紀的增長,腎臟功能會漸趨老化,40歲以後每年以平均1%的速度退化,所以「時刻養成好習慣,做好腎臟保健」的觀念必須不斷的宣導,落實預防勝於治療,因為唯有健康方為幸福之本。
口述/資料提供: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 姜至剛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護理師 陳佳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