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花絮

 

::
陪他們一同走在回「家」的路上
內容下載:
 

徐阿姨長期在街頭流浪,在醫院遇見她時,身上什麼證件都沒有,因為剛中風、連話都講不清楚,每次問的答案也不一樣,一下說自己的家人都不在了,一下又皺著眉頭毫無回應,像是聽不懂或聽不見我們在問什麼。護理師們費了好大的勁把她梳洗乾淨,換上善心人士捐贈的全新衣物,緊接著開始一連串的治療與復健之路。

當遇到身分不詳的病人,除了保障緊急就醫權益外,同時也要開始大海撈針尋人,拜託警察協助進行人臉辨識或指紋比對,有時遇到病人因臉部或手部創傷而困難核對,內心便會祈禱病人治療後可以順利清醒,不要有憾事發生。好不容易辨識出徐阿姨的身分後,透過戶政端的查詢才知道徐阿姨未曾換過新式身分證,要補辦身分證須回去戶籍地的戶政事務所,有了身分證才能補辦健保卡,否則自費身分就醫的費用十分可觀。然而,住院中的徐阿姨根本無法請假外出,也找不到家屬幫忙,所以接連幾天,社工師只得充當起臨時家屬,忙著聯繫戶政事務所;與健保署溝通健保費欠費問題如何分期;發公文協尋家屬;也持續與社會局溝通徐阿姨出院後該何去何從。為了讓不同單位伸出援手,徐阿姨的故事我們大概講了有七七四十九遍,遇到冷漠的承辦人,常會讓人憤怒又挫折;但遇到熱心的合作單位,即使幫不上忙,也會一起想想辦法,又會使我們感動萬分,覺得助人的路上一點都不孤單。

徐阿姨剛到病房時話很少、眼神閃躲,時常緊緊地抱著一件老舊的外套,看護大姊說徐阿姨捨不得丟掉那件外套,勸了很久才願意讓人拿去洗,為了怕細菌感染,洗了三、四次才稍微乾淨些。記得那天為了拍大頭照辦身分證,我們推著徐阿姨先去剪了頭髮,剪完之後整個人煥然一新,頓時年輕好多歲。漸漸地,我們看到徐阿姨會不時露出淺淺的微笑,偶爾有一句沒一句的跟旁人聊天,像是知道病房是安全的環境,周遭人都是友善的,讓她願意卸下防衛的心跟人交流。70歲的她原本堅持出院後要回去街頭繼續流浪,但因徐阿姨短期記憶受損、認知未完全恢復,走路還要靠助行器,需要別人幫忙備好餐才能自己慢慢吃,獨自一人生活容易再次跌倒、發生危險,社工師和醫護人員只能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苦口婆心的勸說徐阿姨入住老人養護機構,安養天年。

在床位有限且價格高漲的社會環境下,找機構對社工師而言是一大挑戰,特別是無家屬的個案常被機構婉拒,因擔心無人支付費用,最後遺棄在機構乏人問津。為讓徐阿姨出院後能妥善被照顧,不再顛沛流離,住院期間除了積極協尋和聯繫家屬外,遇到找不到家屬、或家屬不願意出面時,我們也只能先通報衛生福利部「社會安全網-關懷e起來」(https://ecare.mohw.gov.tw/),由戶籍地的社會局出面一起幫忙,能看到徐阿姨老有所終,讓我們這幾個月的辛苦奔波與溝通聯繫都有了意義。

大部分無家者的身心狀況都不佳,因沒錢看病,常是小病養成大病,忍受不了才到急診求助,反覆身體病痛、失眠、睡不飽、飢寒交迫和焦慮真的很容易擊垮一個人的意志,令人消沉。其中,女性無家者往往更是弱勢中的弱勢,求生不易又常遭受語言、肢體騷擾,有時還要故意把身體弄得又臭又髒,才能自保。所幸現在有些非營利組織已顧及到女性無家者的需求,例如醫院附近南陽街上的「重修舊好」,提供無家者友善空間、以工代賑的用餐形式、女性專用的洗澡空間、住宿等;芒草心慈善協會也於萬華成立專門收容女性無家者的據點「潭馨園」和香香澡堂。

我想,沒有人願意一直露宿街頭、三餐不繼,「重修舊好」網站裡的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人生無法重來,但能維修。」如果可以,希望這個社會可以多給這群無家者機會,不要排斥他們,而是創造一個與他們共融的環境,願意試著去了解他們人生裡的不幸與無奈,讓他們感受到被接納,慢慢長出力氣重新站起來,多一點點的包容和友善,都會讓這座城市更有溫度。

社會工作室社工師 林育如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