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企劃

:::
少年維特的煩惱-常見的青少年心理問題?
內容下載:
 
每個人在不同時期會經歷各種階段性的問題,青少年介於學齡兒童轉成年人之間的過渡期,這階段除了延續兒童期所遇到的問題外,也因為即將在法理上成為成人,因此在生理上、心理上及社會關係上都有劇烈的變化;要從一個依賴父母的孩子,成長為獨立自主、擔肩責任的成年人,這期間,青少年常會感到特別孤單、想獲得自我及別人認同,處在一個相當辛苦的階段。以下淺介幾個常見的青少年心理問題,期待能讓大家更認識、關心青少年的問題:


課業學習壓力
  無庸置疑,課業學習是青少年普遍面臨最大的壓力。多年來教改制度不斷精進發展,為的就是想讓莘莘學子有更多元的選擇及順暢的升學管道,然而家長們看到課綱教材內容越來越簡單,以為孩子的課業壓力就會減輕許多嗎?事實並不然,當試題變簡單了,鑑別度降低,孩子若一不小心或在小地方出錯,差1小題結果可能影響甚劇;或是當所有人考試都考很好時,孩子的排名可能就被擠到下一個志願。教改原意是好的,簡化課業、增加學校錄取名額,讓人人都有升學的機會,結果反而使孩子落入更大的競爭壓力中,家長也很難不讓孩子去競爭。當然教改制度也有好的一面,例如升大學時的繁星計畫、特殊選才計畫,也讓孩子有不同的機會去調整,考上目標的大學。

另外,青少年在學習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不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孩子無法理解現在所學和未來工作有何關聯性,著重在反覆解題與背誦,忽略了孩子志趣與未來發展方向的規劃。青少年對於未來的想像,往往只能就近從父母身旁親友的職業來觀摩,缺少機會去探索各種不同職類的甘苦。過去臺北巿曾有baby-boss,可以給孩童各職類體驗的機會,在現有教育中提供的職業教育太少了,在社會中每種職類都很重要、不可缺少,因此建議未來教育制度能多重視職業教育發展,讓孩子能適才適所,為自己興趣及所嚮往的工作而努力。


同儕認同/兩性探索/親子關係
對於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來說,父母已不是最重要的了,朋友同儕說的話,往往比父母說的話重要許多。尤其現今網路傳媒普及時代,青少年在乎別人看待自己的形象,這也是一個自我認同的過程。

至於兩性議題也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我們先試問做父母的人「請問,你可以接受孩子在青少年時期開始交男女朋友嗎?」相信絕大多數的家長是抱持反對態度的,認為青少年時期應以學業為重,不應觸及兩性議題。當孩子漸漸長大,進入大學後,父母親才會覺得可以交男女朋友,但又不能談及婚姻。等到孩子畢業了,卻突然要求剛成年不久的孩子趕快結婚?!這樣的反差會讓孩子措手不及。原本是不能談論的禁忌話題,突然轉為要求孩子要成長、獨立承擔一切,如此劇烈的轉變,自然對年輕人產生強大的壓力。為此,最好的解方應是從平常的家庭教育做起,從小時候學齡孩童就要有機會及空間可以和父母溝通對話,建立雙方彼此信任且尊重的親子關係。尤其在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家長想要嚴格限制青少年使用網路媒體,卻也怕青少年難以融入同儕,如果放任,又怕孩子迷失在網路世界,但一味限制反而徒增親子間溝通障礙衍生衝突。其實,家長和青少年之間可以從「指導關係」轉變成「合作關係」,讓孩子理解父母的限制是在協助他,並且可加以修正調整。所有根源都在於家庭是一個有彈性、可以聆聽、可以調整的安心地方。

這個年紀的孩子需要有「獨立性訓練」,父母要瞭解孩子即將轉變為成人,要讓孩子對社會有所認識,賦予的權利與義務要相互搭配,不能只給權利,也要附帶相對應的義務。就像成人在社會上工作賺錢,要先把交辦工作內容完成,要讓青少年習慣這個過程,才能成為足以承擔責任的成年人。

在醫療臨床上如何處理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呢?通常這樣的青少年被帶來看診,很少是出於自願,大部分認為自己沒有問題,也沒有病識感,只覺得融入社會讓他很困擾。遇到這樣的青少年,需要付出耐心陪伴他,讓他理解我們的角色是想協助他,不會一開始就進行藥物治療,在長時間的陪伴並取得信任後,再討論如何做才會對病人最好。


睡眠問題
青少年期的生理體態和睡眠問題有關係,根據青少年期的睡眠需求而言,相信臺灣的孩子應有九成以上都是睡眠不足:太早起床上課、上課及補習時間太長,以致於太晚睡覺。由於青少年睡眠需求被壓縮,導致他們身體出狀況:代謝異常導致身體變肥胖、賀爾蒙異常導致長青春痘、生長激素不夠導致長不高等問題。睡眠不足不僅影響生長發育,也會影響心理健康,晚上睡不好,隔天就精神不好,上課表現反應變差,就容易被老師或家長責罵,青少年心理越焦慮,越晚睡覺,變成惡性循環。研究顯示,青少年一天需睡到10-11小時,這在英國也許做得到,但在臺灣如果能睡6-7小時已經算很不錯了。長期而言,睡眠不足問題對我們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解決青少年的睡眠問題需要從教育體制面做大改革,也許一時之間無法改變,但建議家長們重視青少年的睡眠健康議題,努力幫助孩子延長睡眠時間及改善睡眠品質,這對青少年健康才是有益的。

總結,青少年是人生中轉變為成人的過渡期,我們鼓勵家長從兒童期就與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讓孩子在外有事情發生時,願意安心在家說出來,與家人討論。再來,青少年最大壓力即是學業,呼籲國內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升學體制上除了一般學科外,讓青少年有機會廣泛接觸認識各行各業,讓每個人可以依自己喜好,適才適所發揮所長。也許,我們無法一蹴可及馬上改變整個教育體制,但每個家長可以從自己家裡做起,重視青少年面臨的身心壓力,協助孩子多面向認識世界也認識自己,一起陪伴青少年走過青澀獨特的青春期。


口述/資料提供: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蘇泓洸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專員 黃崇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