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園地

:::
姿勢性低血壓護理指導
內容下載:
 
什麼是姿勢性低血壓?
姿勢性低血壓又稱為站立性低血壓或姿態性低血壓,是老人常見的問題。國內65歲以上老人患有姿勢性低血壓者約占15%,其中75歲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姿勢性低血壓者達30%。定義為從平躺到站立或坐起3分鐘後之血壓降低(收縮壓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下降10毫米汞柱)。
造成原因
老人因神經系統障礙、心血管退化或肌力不足,血壓調節失靈,隨著姿勢改變(起身時)血壓調節來不及,造成血液回流不足,而發生血壓降低。常見原因分為神經性及非神經性,非神經性原因又可分為藥物副作用、急性和慢性:
  • 一、神經性
    • (一) 自主神經功能退化及失調:神經萎縮、巴金森氏症、失智症。
    • (二) 周邊神經疾病:糖尿病神經病變、類澱粉沉積症、遺傳性或免疫性神經病變、休葛蘭氏症候群、腫瘤引起神經病變。
  • 二、非神經性
    • (一) 藥物副作用:有許多藥物會造成姿勢性低血壓,需要請醫師定時檢視,例如某些鎮靜安眠藥、抗精神用藥、抗憂鬱劑、利尿劑、某些抗高血壓藥物等。
    • (二) 急性:脫水、休克、急性出血、心因性、腎上腺分泌不足。
    • (三) 慢性:貧血、維他命B12缺乏、動脈硬化、靜脈回流不良、急性病況後造成行動不便或長時間臥床。


常見症狀
姿勢性低血壓是隨姿勢變換所導致的低血壓症狀,一般發生在久坐起身或是從躺臥轉為站立時,通常休息一下症狀就會改善。發生時間多為半夜如廁、清晨起床或早餐後,且與跌倒、骨折、腦中風或心肌梗塞有顯著的相關。常見症狀有:
  • 隨著姿勢改變而有頭痛、頭暈、視力模糊、心跳加快、虛弱無力、昏厥、噁心、頸部疼痛、下背痛等。
  • 因用力解便、解尿、進餐後、長久站立、環境溫度升高等因素會加重症狀。
  • 嚴重則有心絞痛或暫時性腦缺血發作。
  • 老年人可能會無症狀或出現不典型表現包括講話不清、視力模糊、跌倒、神智不清等。


藥物
治療姿勢性低血壓藥物皆需由醫師評估後才可開方使用,依據原因各有不同,通常為邁妥林錠(midodrine)抑制血管擴張或可體松片(cortisone)補充腎上腺素。


非藥物照護原則
最重要目標為「預防跌倒」及「病人安全」。包括:
  1. 一、 測量血壓:只要有跌倒發生或與姿勢改變相關症狀,則需依序測量仰臥、坐姿和站立時(間隔3分鐘後)的血壓及脈搏。
  2. 二、 詳細的相關病史詢問及身體檢查。
  3. 三、 檢查並矯正會造成姿勢性低血壓的原因(例如出血或脫水)。
  4. 四、 檢視所有的藥物,並調整可能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的藥物。
  5. 五、 採漸進式活動,姿勢改變時放慢速度:勿突然站起,起身時要慢,無論是從躺到坐或是從坐到站,都要先休息停頓3~5分鐘再做下一個動作,特別是早晨下床時,先坐一段時間,沒有暈眩感再起身站立。
  6. 六、 執行以下動作可幫助下肢肌肉收縮,並促進血液回流:站起前先做幾分鐘的雙腳運動、起身後雙腳雙手交叉、繃緊下肢肌肉、腳抬高、蹲下等。七、 避免用力如廁、咳嗽、久站、盤腿、久坐或長時間臥床。
  7. 七、 避免用力如廁、咳嗽、久站、盤腿、久坐或長時間臥床。
  8. 八、 早餐進食少量及避免吃大餐或飲酒。
  9. 九、 飲用足夠的水分,適量增加鹽分(一天4~10克)攝取(若有心臟或腎臟問題則需請教醫師)。
  10. 十、 依醫師指示在下床前或有急性症狀時,可快速且大量飲水,在5~15分鐘內喝完500 c.c.冷開水(例如一天三次)。
  11. 十一、 避免平躺,睡眠時床頭傾斜抬高至少10度,大約15~25公分。
  12. 十二、 使用束腹帶或穿著及腰彈性褲襪(壓力襪),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
  13. 十三、 平時規律運動,例如訓練下肢肌力和有氧運動都有幫助。
  14. 十四、 諮詢專科門診:神經科、心臟科、老人科或復健科醫師。
  15. 十五、 促進老年人身體功能狀態及減少合併症發生:跌倒預防、提供適當輔具及正確使用方法、復健等。
參考資料
  1. Dani, M., et al. (2021).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in older people: consideration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Clinical Medicine, 21(3): e275–e282.
  2. Godbole, G. P. & Aggarwal, B. (2018). Review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in older people. Journal of Pharmacy Practice and Research, 48: 483–49.
  3. Liguori, I., et al. (2018).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in the elderly: A Marker of Clinical Frail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9(9), 779-785.
  4. Low, P. A. & Tomalia, V. A. (2015).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Mechanisms, causes, management.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logy, 11(3), 220–226.

護理部專科護理師 彭睿華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