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姿勢性低血壓?
姿勢性低血壓又稱為站立性低血壓或姿態性低血壓,是老人常見的問題。國內65歲以上老人患有姿勢性低血壓者約占15%,其中75歲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姿勢性低血壓者達30%。定義為從平躺到站立或坐起3分鐘後之血壓降低(收縮壓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下降10毫米汞柱)。
造成原因
老人因神經系統障礙、心血管退化或肌力不足,血壓調節失靈,隨著姿勢改變(起身時)血壓調節來不及,造成血液回流不足,而發生血壓降低。常見原因分為神經性及非神經性,非神經性原因又可分為藥物副作用、急性和慢性:
常見症狀
姿勢性低血壓是隨姿勢變換所導致的低血壓症狀,一般發生在久坐起身或是從躺臥轉為站立時,通常休息一下症狀就會改善。發生時間多為半夜如廁、清晨起床或早餐後,且與跌倒、骨折、腦中風或心肌梗塞有顯著的相關。常見症狀有:
藥物
治療姿勢性低血壓藥物皆需由醫師評估後才可開方使用,依據原因各有不同,通常為邁妥林錠(midodrine)抑制血管擴張或可體松片(cortisone)補充腎上腺素。
非藥物照護原則
最重要目標為「預防跌倒」及「病人安全」。包括:
參考資料
|
護理部專科護理師 彭睿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