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企劃

:::
出門在外保平安-談用藥準備
內容下載:
 
COVID-19疫後大解封,看到滿滿的人潮排隊辦護照,可以理解民眾想出國門、解放已悶了三年多的心情。旅遊潮大爆發除了計劃行程、安排假期、搶辦護照及打包行李外,您還記得出門前需要準備哪些備用藥嗎?


一般備用藥
首先,請檢視自己平常吃的藥是否足夠,尤其有慢性病的三高患者,慢性病用藥一定要準備齊全,甚至多備一些,畢竟在國外臨時要拿藥沒那麼方便。

如近期有出國計畫,在定期就醫領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時,可預先與醫師討論領藥或備藥的份量是否需要調整。若擔心在國外發生非預期事件,可以自費請醫師簡單寫個英文診斷書,內容可以寫上「XXX病患因有XX病,目前服用哪些藥,在NTUH就醫追蹤...」;當在國外發生狀況自身又無法說清楚時,可以藉此讓當地醫院或診所立即掌握患者身體狀況。

再來介紹旅遊小藥包,首要原則,不要攜帶湯湯水水類的藥物出境。液體除受限於航空公司的行李限制外,不太方便攜帶也容易溢灑;此外,有些咳嗽藥水含有可待因(Codeine)成分,在一些國家是禁止攜帶入境的,要避免違規,因此這些都建議改攜帶錠劑為宜。其他備藥包括:
  1. 解熱鎮痛藥:最廣為大眾所知的是普拿疼,但只要屬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同成分的皆是很好的單方止痛用藥,不論頭痛、牙痛、肩膀痠痛等,都有一定的效果。
  2. 消炎止痛藥:指非類固醇消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簡稱 NSAIDs),目的在緩解發炎及止痛。
  3. 常用的感冒藥:如錠狀的咳嗽藥、化痰藥、抗過敏藥或綜合感冒藥。
  4. 腸胃藥:解決噁心、腹瀉、肚子痛等症狀,尤其是到東南亞等熱帶地區或容易水土不服的國家更是必備用藥。
  5. 如果需搭船或乘坐很久的車子,可以帶上防眩暈的藥。

另外也會建議帶些處理外傷(擦傷、割傷等)的簡單包紮物品及外用藥,如沖洗用生理食鹽水(小瓶裝)、棉花棒、抗生素藥膏、紗布、繃帶、膠帶、小剪刀、酒精棉片、OK繃等。


提供特殊用藥或疫苗的門診
如果是在先進國家一般公務出差或大眾化旅行,像去韓國、日本、美國、歐洲等住在飯店,比較不用擔心特殊用藥或疫苗的需求。但如果要去非洲,就要留意哪些地區需要先服用瘧疾藥,這時建議一定要去旅遊醫學門診諮詢,預先開立瘧疾用藥,醫師會幫忙計算何時開始服藥、何時可以停藥。瘧疾用藥有很多種,視個人需要而定,可與醫師討論。

如果是要去海拔3千公尺以上的地方,如秘魯熱門景點馬丘比丘、或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區健行等,亦建議先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請醫師開立預防高山症用藥;發生高山症是很不舒服的事,嚴重時甚至會讓人休克,其用藥方式大致是出發前一天開始吃、每天服藥、爬到最高海拔時繼續吃,再吃個一、二天才停藥。

另外如果要出國留學,每間學校對注射疫苗的種類會有不盡相同的特別要求。以美國學校為例,若需要住校,會建議施打腦膜炎疫苗,有些還會要求追加破傷風白喉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去一些非洲國家需要出示黃皮書、施打黃熱病疫苗等。若不清楚需注意事項或應施打哪些疫苗,建議至各大醫院的旅遊醫學門診,有專業醫師解惑。


評估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出遊
基本上,剛動完手術後(例如剛完成心臟心導管手術之類),不建議馬上搭飛機,因為搭飛機是處在一個低氣壓環境,會加速缺氧;我們建議術後至少要休息一個月為宜。

發燒者也建議不要搭機,畢竟在機艙密閉空間中,身體不舒服、也擔心會傳染給機艙內的人;建議在發燒、身體狀況不穩定、有傳染性疾病的情況下,待身體休養復原後再搭機為宜。

另外針對時差問題,建議出發前一、二天,在臺灣即開始順著當地時間調整生活作息(中老年人比較有時差問題),比如美國加州與臺灣時差為15小時,臺灣現在是下午4點,美國加州為凌晨1點;人在臺灣時,即可慢慢地順著美國加州當地的作息早點睡或晚點睡,讓身體產生自然適應,比較不會有太不舒服的感覺。


人在國外不舒服的處理方式
國外就醫需自費(沒有臺灣健保),萬一真的人在國外不舒服,小病可先嘗試以上述備用藥緩解狀況,若真的遇到緊急情況無法解決時,仍需儘速至當地醫院就醫,並適時向國外使館或駐外單位尋求協助。民眾出國前可先瀏覽疾病管制署CDC網站,裡面提供很多實用資訊,告訴您在國外生病或發生意外時應如何處理。


結論
「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是每次出門的宗旨及完美結局,希望民眾在歡喜籌備旅行各項事宜時,也能將醫療相關用藥或準備列入待辦事項中。我們發現旅遊時比較容易有生病、抵抗力下降的狀況,尤其當行程安排得像戰鬥營,每天早出晚歸,很容易身體不舒服,因此出遊還是要帶點常備用藥為宜;去特殊地區,則一定要到旅遊醫學門診看診、打疫苗或備藥,如果真的不太清楚,也可以直接詢問醫師是否適合出遊。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第10診就是旅遊醫學門診,週一~週五上、下午皆有門診,歡迎有需求的民眾多加利用。


參考資料
口述/資料提供:家庭醫學部主任 程劭儀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高級管理師 劉宣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