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企劃

:::
長者防跌 當個不倒翁
內容下載:
 
 常聽人說「年紀大的老人家最怕摔,一摔以後問題就一大堆」。根據國外統計數據顯示,平均一年約有1/3的老人家會發生跌倒事件,在臺灣的發生率則約有1/5;如果是在長照機構、護理之家發生率更高,約有一半以上的失能長者每年會跌倒至少一次,一般來說,女性長者跌倒機率又比男性長者高。可見在日常生活中,跌倒已儼然成為威脅老人健康安全的隱形殺手。


為什麼老人家容易跌倒呢?通常可分為「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二大類。內在因素指的是病人自己原因所造成的,例如老人家視力不好,看不清楚前方就容易跌倒;或是曾經中風過的長者手腳不靈活;還有像是患有糖尿病的長者容易有神經方面病變;或患帕金森氏症的老人家平衡感不佳等,這些因自身疾病所造成的危險因子,就是跌倒的內在因素。


影響跌倒的外在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藥物,尤其是安眠藥,研究顯示有服用安眠藥習慣的人跌倒機率較沒服用安眠藥者增加30多倍,所以建議老人家儘量不要以服用安眠藥來改善睡眠品質。此外,像是抗憂鬱、抗焦慮、抗癲癇等治療精神或神經症狀的藥物,都會造成跌倒的機率增加;其他如降血壓藥,一旦血壓控制太嚴格,有時會造成病人姿勢性低血壓,容易產生跌倒風險。所以要確認病人跌倒原因時,首先要詢問的問題就是病人吃了什麼藥物。除此之外,外在因素還包括環境因素,例如:地板濕滑,尤其在浴室或廚房、或是雜物堆放地上、雜線太多、走道燈光太昏暗等等,這些危險環境都容易造成老人家不小心跌倒。


再來談談,跌倒之後造成的傷害有哪些呢?從統計數字來看,全球每30秒就有一人因跌倒而死亡,顯示跌倒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很驚人。大致來看,每100人跌倒後有50人沒事,10人有輕微傷害,大約5-10%會有嚴重傷害,例如骨折、腦出血,甚至死亡。像我認識的一位80多歲長者,原本是很健康的老人家,只是在家裡換燈泡,不小心就摔下來,造成腦出血,住院好幾個月。也因此,建議家中長者應保守一點,保護好自己,不要勉強去做危險的事。


一旦長者不小心跌倒,首先要檢查是否有受傷,倘若有受傷,第一件事就是送急診,而不是送門診。因為急診除了可幫病人緊急處理傷口外,也會評估是否需安排進一步的檢查,尤其有撞到頭部時,撞到當下也許無外傷出血,但若有腦內出血是會慢慢滲出的,就是硬腦膜下腔血腫(Subdural hematoma, SDH),往往病人經過了一兩個月後,再照電腦斷層時才發現腦內已有一大片血塊,甚至已經部分吸收了。為了避免延誤就醫時機,老人家一旦跌倒,若發現開始有神經學症狀,例如:手或腳出現沒力、開始走路不穩、或者覺得頭痛得厲害,都是危險的警訊,請儘速就醫,而且是要「趕快送急診」,由專業醫師評估診治,而不是「慢慢看門診」。


最後,我們來談談如何預防長者跌倒,要預防跌倒首先要先釐清發生跌倒的原因,從源頭去預防。像是病人是先跌倒再昏倒?或是先昏倒再跌倒?這時除了問病人本人外,也要問問在現場的其他目擊者釐清原因。再來,也要詢問病人本身疾病史,看看是否患有易引起昏倒跌倒的疾病,例如血紅素不夠?血壓偏低?從病症上去治療預防。還有,老人家也常會抱怨,我就是站不穩、腳無力啊,這時就需要做平衡與肌力訓練,這時可尋求復健科醫師診斷,並透過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的專業指導,來增進自己的平衡感與肌耐力。若老人家是因為有白內障等眼疾,造成視力變差而跌倒的話,當然是儘速接受眼疾方面治療。平時如果有骨鬆問題,就要考慮骨鬆藥物治療增加攝取鈣及維生素D,或到戶外曬太陽,以增進骨力。至於,外在因素方面,則要檢視病人服用的藥物,評估是否有造成易跌倒的藥物。此外,也要檢視家中環境是否有不安全的危險因子:例如地上雜物、雜線多、或自身的鞋子、地面無止滑、或相反的摩擦係數過大,太滑或太粗糙都容易造成老人家跌倒。環境中增設扶手及無障礙設施,都是預防老人跌倒好方法。


其實不只是長者,只要家中有虛弱、行動不便的家人,都應該一起來試試上述這些預防跌倒的措施,共同建構一個防跌保護網,讓家人的日常生活能夠更安全、更有保障,享受一個高品質的美好人生。


延伸閱讀
口述/資料提供:老年醫學部主任 詹鼎正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專員 黃崇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