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新冠肺炎後,不少人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後遺症,包含全身痠痛、嗅覺味覺喪失,且可能會有腦神經系統症狀如腦霧或是精神、心血管、腸胃等系統併發症,讓很多人不舒服,甚至時間一久心裡會產生恐慌,造成心理的疾病。其中腦霧,是新冠肺炎發生前很少有人聽過的名詞,因為與腦子有關,特別引發大家關注,我們就來初步認識「腦霧」這個近兩年來很夯的議題。
何謂腦霧?可能會出現哪些症狀?
腦霧不是科學的名詞也不是正式的醫學名詞,不過算是可以蠻貼切去描述這個情況。在COVID-19之前,其實就有人提過這樣的情境,只是沒有被特別強調。例如搭飛機造成時差的狀況,或是對某些懷孕的婦女會覺得跟之前有一些不同,如思考的速度減慢及大腦反應變慢、注意力不太能集中,若影響到日常生活各個功能的執行,大概就會被稱為腦霧。症狀有點像頭腦裡霧霧的、有點像毛玻璃的感覺好像不是那麼清澈、那麼順暢。在COVID-19疫情以後,大家發現有更多類似狀況的發生,因此被特別提出來討論。
對於腦霧的症狀和可能產生的影響,在不同狀況,講法會稍微不一樣,不過,大概會被一直提到的,主要是對「注意力」的影響。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太能夠持續、思考的速度變慢頭腦鈍鈍的、對外界刺激變不敏感等等,也因此影響到生活各個層面的行為,包括走路、或其他日常行為的操作,整個人的生活步調因此就會慢了下來。
腦霧的症狀與一般老年退化、失智症的差異?
若要說腦霧產生的症狀與老化、失智的差異,一般老年退化與年紀有關,每一個成年人的人生都在退化的路上,在經過了最精華的青壯年時期後,大家都會退步,但退化有個正常範圍。隨著不同的年紀,會有不同的能力,一般老年退化包括記性稍微弱一點、日常生活判斷上稍微差一點,但不會強烈影響到日常生活的狀態。偶爾看到某樣東西會一時間想不起來,但仔細想想,還是可以答出來;或是某個名字久沒看到,但仔細想想也還是想得出來;抑或是很大或複雜的訊息,隨著年紀增長,想起來的速度會稍慢一點,這些都是正常的老化現象。腦霧則是有一個前因,有時是因睡眠不好,或是身體正好歷經一個很大的變化,COVID-19感染就是一例,呈現出過去明明會、可是現在卻想不太起來的狀況,這與年紀大所發生的退化有一點區別。一般的老年退化,還是可以維持在一定的生活狀態,並不會功能都失去。失智症的退化強度就更強了,它的退化程度超過這個年紀該有的,所以執行功能會變得更差。失智症除了大腦功能退化外,也會影響到身體的狀況,例如有些會合併吞嚥困難、自體運用上的困難等等。
如果是腦霧或是一般老年退化,需要的是保養身體,但是如果是失智的話,需要的則是治療,可能是藥物治療,或是長照協助,需要的協助會比一般輕微的老年退化來得更多。過去對於失智會把它想成是高齡者獨有的問題,其他人比較常發生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是透過外傷像是車禍、大腦受傷而造成。至於是否會因病人疾病的關係,例如COVID-19的感染而讓這樣的情況變嚴重,也是有可能的,因此大家還在觀察它是一個單向的關係,還是雙向關係,目前看起來應該是雙向。也就是說COVID-19的感染,除了原本的呼吸道症狀外,可能會影響身體狀況,例如讓原本的心血管問題變嚴重、或是引發腦炎、甚至腦損傷。很多COVID-19重症或確診後死亡的個案,確實都是偏中高齡,他們可能本身有慢性疾病、抵抗力也比較不好,若在防護上沒辦法做好,就容易被感染,並且有較為不好的預後。而當感染COVID-19之後,這些族群的生活其實會更受限,對於高齡失智患者來說,也是一個危險因子,因為不太能跟他人互動,退化將更厲害。
罹患新冠肺炎後,產生的神經系統相關症狀,如何改善?
目前還未清楚了解腦霧傷到的位置及持續程度,但從現有的文獻來看,主要是著重在減少腦霧發生的風險,這除了要避免被COVID-19感染以外,最重要的是平日對自己身體的保養,例如:充足且品質好的睡眠;此外還應重視營養的均衡:中高齡以後食慾本來就會減低,也容易不均衡,尤其當維生素B12缺乏時更容易造成神經系統併發症出現的風險,所以均衡的營養及適度補充維生素對高齡者應該是有幫助的。運動同樣很重要:不論是政府推廣的333運動法則(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或是國外有研究建議每次運動30分鐘、每週至少5天,都是希望能穩定地、持續地運動,以維持身體健康,提升免疫力。最後就是要從事一些需要動腦的活動:大家生活久了之後幾乎每天都過得一樣,偶爾要增加一些具有刺激性的活動,如:承接新的任務,又或是偶爾做做數獨或猜字謎,這些都會讓人多動腦、多花一些思考的過程,或是與他人多互動,讓自身維持做事情的動力,不會一直停留在現狀,減少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這些養身方式雖然都是老生常談,但是要能落實,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許,當能做到上述的保養方式,不只是能預防腦霧,就連許多慢性病都能夠一併遠離,何不一起嘗試看看呢! |
|